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沧桑巨变 巡礼河东· 稷山篇】我的小康生活

来源:运城日报发布者:时间:2021-06-09


板枣映红致富路

稷山县翟店镇太宁村村民孙石永:

靠打饼子走上小康路

这几年,县里免费开展了多期打饼子技术培训,让更多的人利用打饼子这门传统技艺增收致富,过上更加美好的小康生活,我就是从中受益的一名农民。

我是稷山县翟店镇太宁村人,通过参加县里组织的技术培训,掌握了打饼子的“看家本领”,前多年跟随本村人赴灵石、焦作等地打饼子,后来回到县城自主创业,生意十分红火。去年除去各项开支,我夫妻二人净赚20多万元。

稷山人打饼子不仅打出了稷山名优小吃的品牌,而且靠它发了家,更重要的是也改变了观念,从“小打小闹”走向品牌化经营。

我能够凭借一根擀面杖,靠打饼子走上小康路,过上好日子,自己心里清楚这都得益于县委、县政府的帮扶政策,我也要做好传帮带,多和同业人员开展深层次的沟通交流,共同推动这一特色产业健康发展,在使农祖故里的这一千年技艺发扬光大的同时,和大家一道奔小康。

稷山县稷峰镇下柏村村民薛俊霞:

做电商足不出户也挣钱

这些天,我的农家小院里热闹非凡,家人们正忙着将一箱箱稷山麻花、稷山板枣等特色“宝贝”装上货车,通过电子商务渠道销到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如今在稷山,和我一样,越来越多的农民朋友借助网络,足不出户就把稷山特产卖到了全国各地。

电子商务不仅把我们的特色农副产品卖出去了,还卖了好价钱。所以,我觉得还是要深入挖掘本地的土特产品,引导村民通过发展电子商务真正让我们的钱袋子鼓起来。截至5月底,我们网店的营业额突破80万元,居全县同类电商网点前列。

一枚枚色红味甜的板枣,一箱箱香气四溢的麻花,通过电商平台走出稷山,走进了千家万户,方便了群众,也鼓起了我们的钱袋子,真是足不出户也挣钱,好日子每天比蜜甜。

稷山县下王尹村党支部书记卢建师:

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

我们村位于稷山县域南部,全村812户3000多口人,耕地面积6741亩。经过村“两委”和广大村民的努力奋斗,昔日的穷山沟如今已摘掉了穷帽子,蜕变成远近闻名的“金窝窝”。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帮助下,我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村民生产生活日益便捷。我们积极响应上级调整产业结构的号召,通过考察,立足实际,发展以板蓝为主的中药材种植。目前,全村种植各类中药材6000多亩。同时,我们借板蓝花盛花期积极探索开发乡村旅游,并打造农耕文化休闲度假经济,开发了窑洞民宿、采摘体验等项目,延长消费链,为乡村旅游注入更多的文化内涵。

搭乘国家扶贫快车,我们村不仅成功脱贫,还有了可以持续增收致富的产业。今后,我们要将下王尹村打造成集周末游、节日游、休闲游于一身的短途精品乡村旅游景点,使其成为稷山乃至运城农旅融合发展的一张亮丽名片。

稷山县退休干部韩秋莲:

生活在小县城也幸福

我生活的稷山县城并不大,但我觉得生活在小县城也很幸福。近年来,稷山县城发展非常快,高楼林立,街道宽阔,商业繁华,霓虹闪烁,风景优美,生机盎然。同时,稷山县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将现代文明与传统自然完美融合,汾河国家湿地公园便是最好的例证。

潺潺不息的汾河水,富有特色的湿地植被,为游人呈现出悠然惬意的美丽画卷。每逢周末,我都会带着家人到湿地公园游玩。绿地、河水、小桥、木栈道、石铺小径……站在公园入口处,公园内的景色一览无余。走上观景台,视野瞬间变得开阔,绿色的田野纵横分布,万亩葡萄园蔚为壮观,水生植物园尽收眼底,这可能是许多大城市人向往的生活,但这早已是我们稷山人的日常。

像汾河国家湿地公园这样怡人的还有民乐园、民悦园,轻松而规律的生活,会让人感到踏实与温馨,令人心驰神往。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