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最是书香能致远——走进运城学院子夏楼

来源:运城日报发布者:时间:2021-04-20

■记者 游映霞 赵卓菁

“诚一书屋”一角 赵卓菁 摄

在运城学院现代化的校园内,古朴与现代气息相交融,在这里,与河东先贤“相遇”并不是一件难事,校园气势恢宏的楼宇中不少以河东大家命名,王通楼、子夏楼、裴秀楼、汉卿楼、画嫘楼等有序分布在校园内,处于运城学院中轴位置、以教学育人的教育家子夏命名的图书馆子夏楼高大巍峨,更是令人神往。

馆藏不断丰厚

运城学院图书馆2019年增设了一处书屋——诚一书屋。推开原木色的大门,感觉别有洞天。青砖垒的柱子支撑着放满书的一整面书墙,清一色的漆木书桌疏朗排列在古典气质的木地板上,两边的墙上挂着翰墨丹青,寰景的落地窗贯穿了另外一整面墙,在窗边摆放着一长条式高台书桌,阳光和风景都在身边。一处园林式的圆洞门镶嵌在墙上,引人进入书屋的内室。

“这个占地150平方米的书屋,是中国艺术院研究院副院长、曾在运城插队的孙建君怀着对河东大地的深切情怀,将自己珍藏的全部书籍无偿捐赠给学校,由学校最终把书屋落成。书屋名为‘诚一’,寓意德学同契,抱诚守真,也是希望学校师生将诚作为一生的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为人为学专一精一。”诚一书屋负责人赵老师介绍。

在诚一书屋的书架上,可以看到多学科的文化类书籍,《中国今日陶艺》《佛教造像》《中国风俗画稀世珍品》等,它们是孙建君学术生涯精神风貌的写照。运城学院体育系学生闫斌是运城学院学生图书管理委员会的负责人,对诚一书屋藏书他既亲切又陌生,“我们平时负责整理这里的书籍,一有空就来看看书,能感觉到诚一书屋的书好像更加高端,和图书馆里其他书库的书不大一样,里面的藏书读来比较深奥。”

除“诚一书屋”外,运城学院图书馆还有10个通用的书库,藏书结构以文学、法学、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为支撑,馆藏分为22个大类。截至2020年年底,在面积为25000平方米的运城学院图书馆,馆内纸质文献达190多万册,集借、阅、藏于一体。

学生在图书馆内根据需要能够翻阅多种类的书籍,还能够阅览河东文化、文献校本等特色典藏。经常在图书馆学习的应用化学专业大一学生杜润泽觉得:“图书馆藏书种类丰富,能够接触到专业外的书籍,以前高中没有这样的机会。”

除了可以阅读纸质书籍,学生们还可以在数字阅览区浏览电子图书,通过扫描二维码就可以免费下载电子图书。“从2002年开始,学校图书馆开始引入电子图书资源,截至目前已有81万册电子图书。图书馆馆藏实体与网络信息资源相结合,为师生们提供方便,如今我们完成了《河东文化专题数据库》《高等教育专题数据库》《古河东地区古籍目录》三个自建数据库。”运城学院图书馆馆长马莉告诉记者。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运城学院图书馆特意引入《爱如生红色历史文献库》,该资源库中有1915年新文化运动至1949年间中国共产党以及外围组织公开出版的各类报纸、杂志,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共产党员以及党外、国外友好人士公开发表的各类著作、纪实文章。“这是国内外首个红色主题的全文检索与图文对照大型数据库,能够帮助同学们学习党的历史,了解革命志士的高尚气节与英勇气概,从中汲取进取前进的力量。”马莉说。

服务日趋智能


“见字如面”活动征集的部分学生作品

4月9日下午,在运城学院图书馆入口处,通信工程专业大四学生方宗奇用学生卡刷卡入馆后,大厅长4.1米宽2.32米的运城学院图书馆大数据综合展示平台电子液晶显示屏上,今日到馆统计数据随即刷新,今日到馆、本周到馆人次统计“+1”。他看到在他入馆前已有87人借阅图书。“历史上的今天”栏目显示:1553年4月9日,法国剧作家拉伯雷逝世。

每天的第一缕晨曦照拂在图书馆时,一拨拨的学生已在图书馆学习,大数据综合展示平台忠实跟进数据的变动,直观显示每日进馆人次、图书借阅量。“馆内的智能图书馆馆情系统通过大数据统计,可加快实现图书馆可视化运营管理。”在运城学院图书馆工作的王老师说。2019年,运城学院图书馆引入大数据统计系统,通过大数据统计分析馆内读者的阅读行为、进馆数据,读者进馆也更加有序,阅读体验更加良好。

近年来,运城学院致力于提升图书馆阅读环境、服务水平,打造良好的学习氛围。2015年运城学院图书馆搬入新馆,学院图书馆以此为契机,加强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建设,向复合型现代化图书馆转化,陆续引入智能设备。

“图书馆最先引入了自助借还系统,可以明显感觉到图书馆工作效率的提高,智能化设备降低了其他经费的投入,也为来馆读书的读者提供了良好的阅读体验。”王老师说。之前,图书馆的每个书库都要安装一台借还设备,还要有人值守拿扫码枪扫描图书条码,学生借书需要出示学生证、读者证。现在运城学院图书馆大厅的4台自助借阅机,就能够完成全馆图书的自助借还。

在大厅,图书馆配置了2台电子书借阅机,通过扫描期刊阅读机界面的二维码,便可一键下载自己想阅览的电子书,期刊阅读机的身影在运城学院办公楼、实验室、宿舍楼都能看到。“我们努力在学校内部打通‘电子图书阅览网’,让图书馆从自动化向智能化进一步升级,这样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就可以做一些深层次的知识发现等工作。”王老师说。

在静谧的图书馆大厅一隅,有一台集朗读、发声训练、语言学习、智能语音测评、录制分享于一体,以高强度钢架结合钢化玻璃搭建而成的智慧朗读亭,内室简约精致,常常有学生头戴耳机坐在其中大声朗诵,却不会打扰到周围学习的学生。“图书馆环境安静,氛围好,各个系都有学生来这儿学习准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研究生入学考试、教师资格证考试,有不少学生使用优谷朗读机练习英语口语,查找资料。”闫斌说。坐在朗读亭内,在可多点触控的操作界面上,有经典名篇、经典诗文、里昂夜读等类目供“朗读者”选择,在确定朗读素材进入朗读录音模式后,还可调节字幕速度,方便学生沉浸式体验发音训练。

“引进电子资源后,方便了大家检索图书、阅读书籍,读者阅读体验更加舒适,智能设备改善了我们的服务手段,优化了阅读环境。最近这几周来馆读者非常多,根据运城学院图书馆大数据综合展示平台统计显示,平均每天有2000多人次的来馆读者,相比前一阶段平均增加了1000人次。”王老师说,“图书馆后期计划进一步升级大数据技术,通过与其他智能设备的技术联系,基于数据描摹出‘读者画像’,更加准确获悉读者阅读群体特征,针对性地引导读者阅读行为,进一步升级图书馆服务,实现图书馆智慧化管理。”

活动更加丰富

“尊敬的霍姆林斯基先生:您好!最近有幸拜读到您的著作《给老师的建议》,整整一百条,这是您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汇成的智慧之流。我是一名小学教育专业的师范生,对于未来即使心怀‘桃李满天下,春晖遍四方’的理想,却也产生过困惑、迷茫。在拜读了您的著作之后,我有了信心,我相信我将来会成为一名‘四有’好老师,最让我钦佩的是您对学生无私而永恒的爱……”这是运城学院学生阙源参加运城学院图书馆线下系列活动“见字如面”写的一封信,参照活动要求,写给心中最在乎的人。

“见字如面”活动在4月2日启动,是运城学院图书馆为庆祝建党一百周年开展的系列线上线下活动之一。“目前来说,学生报名情况还是很积极的,活动开展18天,线下报名已经有1719人,收到信件1013封,学生提交了文言文、散文、书信等体裁手写作品。”学生作品由运城学院学生图书管理委员会保管,负责人李筱玉对情况很是熟悉。

今年是建党100周年,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在春天的四月里,运城学院图书馆面向全体师生开展了系列线上线下读书活动,以书香回忆峥嵘历史,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图书馆是在校师生学习、教学、研究的平台,也可以打造为党史学习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阵地。”马莉说。

4月初,运城学院图书馆已经开展了“看经典影视,悟精彩人生”红色经典影视作品赏析等活动,“截至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前,图书馆五层电子阅览室影视阅览区循环放映《建国大业》《建党伟业》《我和我的祖国》这三部影片,来馆师生通过观看红色影片,跟随作品回到那峥嵘的岁月,缅怀革命先烈,向英雄致敬。”马莉说。观影结束后,观众还可将观影心得投递给学校图书馆,优秀作品学校会一并分享到图书馆微信公众号。

4月2日,“百年荣光 薪火相传”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有奖知识竞答活动为学院图书馆即将开展的系列活动预热,之后线下陆续开展“看经典影视,悟精彩人生”红色经典影视作品赏析、“话峥嵘岁月,迎光辉未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诗文朗诵比赛、毕业生图书捐赠漂流活动、“手不释卷的时光”6小时挑战赛、寻宝之旅,线上开展“建党百年,峥嵘岁月”21天打卡计划、“学习贯彻新思想,庆祝建党100周年”知识竞赛、“墨韵入声,品读经典”等活动。“我相信这一系列的活动开展下来,能够激发全校师生阅读红色经典、传承革命薪火,提升信息技能、培养阅读习惯,鼓励师生们以昂扬的新姿态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马莉说。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