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钩沉>

为什么选择“上衣下裳”

来源:运城晚报发布者:时间:2021-04-12

人类的服装不论多么复杂,大体可归纳为三种基本形制:衣裳制、衣裤制、连体制。其中,衣裳制在中国古代最为典型。与现代作为衣物的统称不同,衣裳在古代是上下装的分称——衣在上,裳在下。

古代衣着相对简单,用一块巾状物在腰际围拢,就成了一条围裙,显然这样的裙装与“常”字的形意更加接近。由于“常”具有遮羞功能,所以必须穿着。这样一来,当“裳”“常”两字分化之后,“常”虽然不再指服装,但仍保留了“高频出现”“固定不变”等含义。

上下装分穿,是大多数民族的选择,但下装穿裳还是裤,则因生存条件和方式而不同。我们的祖先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中,把上衣下裳的衣裳制作为服装主流,是有其强大生活逻辑的。

衣裳制成为中国早期服装的主流形制,其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其一是气候原因。生活在炎热地区的人们,会更自觉地选择穿方便散热的裙装;而在寒冷地区,人们则更多选择利于保暖的裤装。今天的亚热带植被相比5000年前,已经向赤道方向回缩了600公里。也就是说,5000年前的中原地区比现在热,所以祖先们选择衣裳制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下裳的主要功能是遮羞。

其二是技术原因。早期的面料粗糙僵硬,还可能带着毛刺,不适合贴身包裹隐私部位,所以多数祖先只穿围裙不穿裤子。即便在低温季节,也只是把围裙加长以便保暖,不穿合裆裤,免得把自己搞得太难受。

其三是生活方式原因。农耕民族经常在泥水中劳动,同样长度的裙装和裤装,一旦被泥水浸泡,穿裙装显然比裤装在行动上要便利得多。

还有人会说裙装更美,没错,从一些早期文物来看,古人的确存在这样的偏好。但是相比生存,文化是第二位的,审美首先由生活塑造。(《中国青年报》)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