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发布者:时间:2021-04-07
□记者 陶登肖 范楚乔 郝丽莎
星星之火,燃成燎原之势。一缕曙光,掀开河东革命历史画册。
仲春时节,万物复苏,位于盐湖区大渠办事处大院的河东书院藏书楼,四周绿意盎然,碧水环绕。楼前矗立着2014年5月重修时立下的《重修河东书院藏书楼记》石碑和2015年6月设立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石碑。
文物是历史的见证,运城的红色革命记忆也该从这里说起。河东第一个党组织、第一个党支部书记、第一批共产党员、第一个县委书记、第一名壮烈牺牲的共产党员……90多年过去了,这里已成为山西省党史教育基地,无数党员干部来到这里参观学习,追寻红色足迹,传承红色精神。
▲河东书院藏书楼旁,党员干部重温入党誓词。 陶登肖 摄
红色血脉生生不息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近日,记者走进盐湖区大渠办事处大院,铿锵有力的宣誓声在院内回荡。来自运城市信息工程学校的20多名共产党员,在重修的河东书院藏书楼旁,一起举起右拳,重温入党誓词。
“2017年6月,以河东书院藏书楼为代表性标志物的中共运城支部、河东支部干事会旧址被确立为山西省党史教育基地。隔三岔五,就有单位组织党员干部来这里参观、学习。”大渠办相关负责人袁建文说,这座书院可不是一般的古建筑,它是运城红色革命的首个“根据地”,是中共运城支部、河东支部干事会旧址。运城革命的星星之火,自此闪耀。
跟随袁建文,记者首先走进了盐湖区委党史研究室在此设立的“中共运城支部、河东支部干事会”历史展览厅,展厅内陈列着许多真实记录河东早期革命发展历史的展板。一张张带有历史印记的黑白照片,将参观者们的思绪带到90多年前。
河东历史上第一个党支部书记祁金兰,第一批共产党员祁金兰、王月春、冯彦俊、乔子甲,第一个县委书记李尔明,第一名壮烈牺牲的共产党员曹寿铭……革命先驱们用年轻的生命、满腔的热血投身革命斗争,为共产主义英勇奋斗,许多人牺牲时正值20多岁。在他们的带领下,革命力量不断强大,进步人士、学生、工人、农民等纷纷加入斗争,河东革命呈现出一片燎原之势。
“正是先辈们的无私奉献,才换来了国家的强大和稳定发展,才有了现在的美好生活。”袁建文说,“现在的大渠村村民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生活条件和方式日新月异。村里接上了大暖,通了公交,设施农业正有序推进……大渠办的500多名党员也扎根岗位,继承先辈遗志,坚守初心勇担当,不忘使命为人民,凝心聚力为大渠办的美好未来贡献力量。”
▲历史展览厅里,袁建文介绍共产党员乔子甲。 范楚乔 摄
红色文化薪火相传
“这里就是重修后的河东书院藏书楼……”大渠办工作人员南康晶为记者介绍道。
位于大渠办后院的这座藏书楼,是明正德九年(1514)河东巡盐御史张世隆创建,布局严谨,风格清雅。辛亥革命后,此处改为山西省立第二中学校(简称“省立二中”)。
1925年冬至1926年春,中共太原地方执行委员会(简称“中共太原地委”)委员、组织部部长王鸿钧和书记崔锄人,先后到运城开展建党工作。他们在省立二中、省立二师联系进步学生,成立学生组织,传播革命思想,培养入党对象,逐步将革命思想传播到运城各个中等学校。
参加过多次革命斗争后,省立二中学生祁金兰、王月春、冯彦俊、乔子甲4人,革命态度坚决、斗争勇敢,通过组织考验,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此基础上,1926年春,河东地区第一个党组织——中共运城支部成立,由祁金兰担任党支部书记,直接归属中共太原地委领导,支部驻地设在位于大渠村的省立二中校内。
之后,党组织建立了山西省立二师党支部。为了协调和领导中共运城支部、省立二师党支部及中共盐池支部工作,1926年7月,中共河东支部干事会成立,干事会书记为祁金兰,驻地仍在省立二中校内。此后,中共运城支部改名为山西省立二中支部。当时,中共河东支部干事会共有共产党员23名。
藏书楼为平面方形砖砌,二层卷棚歇山顶仿木建筑,因年久失修,一层台基及屋顶坍塌,砖雕构件残损脱落严重,杂草丛生、破败不堪。为保护好这一古老而颇具影响的建筑,2013年,盐湖区文物局筹集资金,重修藏书楼。
“屋顶揭瓦翻新,补修坍塌部分,择砌四周墙体,加固前檐斗拱,清理环池淤泥,池底做防渗漏,池边安压沿石,池周补配青石,铺就环池小路,修补拱桥路面……”袁建文说,全部工程于2013年11月动工,2014年5月竣工,最终藏书楼面貌焕然一新,成为一处缅怀历史、接受革命教育的场所。
“藏书楼的修缮也是一种文化传承和延续。在这里,我们不仅能参观古建筑,还能重温历史,接受红色教育,一举多得,十分受益。”运城市信息工程学校党办主任李娟说。
先烈荣光永续传扬
“河东支部干事会组织领导的一些革命活动事迹,主要是配合北伐军开展反帝、反封建、反军阀的斗争;发动和组织学生开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帮助盐池工人改善劳动和生活条件,提高工人们的思想觉悟。”袁建文说,通过这些斗争,先辈们在河东大地上播下了革命火种。
90多年前,盐池工人忍受着资本家的剥削,恶劣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微薄的工资,令他们苦不堪言。因此,组织运城盐池工人斗争成为当时党组织的主要任务之一。1927年5月1日,党组织成功领导盐池工人举行第一次罢工斗争。
如今的盐池,早已没有先辈们振臂一呼、反抗压迫的身影……自2002年正式开放以来,盐池经过19年的打造、提升改造,利用得天独厚的稀缺资源、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河东大盐和死海黑泥,打造出各具特色的“五绝”康养项目,包括温泉水疗、盐水漂浮、黑泥养生、矿盐理疗和盐雾清肺。同时,盐池景区还开发了许多独具魅力的室外景观,如盐湖之镜、鸳鸯锅、鸟岛、硝堆、芦苇荡等。漫步其中,似在画中游。
4月1日,市委书记丁小强在该处调研时强调,要绘就盐湖山清水秀、景美人和的美丽画卷,要按照“三晋明珠、华夏母亲湖、池盐文化国际旅游目的地”的定位来保护和开发。
目前,包括盐池在内的盐湖生态保护和文旅产业发展,已经拉开帷幕。围绕生态保护、休闲度假、健康养生和文化创意等重点,我市正加快实施一批生态修复、基础设施、文旅产业的项目,用项目支撑盐湖真正成为三晋大地上的一颗“明珠”。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河东党组织的建立,为河东革命点亮了指路灯,培育出一大批革命志士,为河东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作出了卓越贡献,也激励着新一代河东儿女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