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发布者:时间:2021-03-18
图书、档案是国家的政治密码,是王朝的“身份证”,历代统治者都对此非常重视。
洛阳是十三朝古都。每一次改朝换代,统治者大都会组织专家学者,编修历史,校勘、整理国家藏书,重建皇家图书档案馆。
东汉史学家班固,曾任兰台令史,在洛阳兰台工作。班固是史学家班彪之子。他继承父志,编撰《汉书》,有人告他“私修国史”,害得他被关进了大牢。班固的弟弟班超为他申冤,将父兄修史的志向告知汉明帝。汉明帝读了书稿,甚是赞赏,释放班固,让他掌管校订皇家图书。班固去世后,他的妹妹、著名才女班昭奉旨到东观工作,续写《汉书》。
隋炀帝迁都洛阳后,曾派人到各地访求罕见图书,充实皇家图书档案馆。
唐玄宗执政时,朝廷曾向民间借抄珍贵图书,并派遣“抄书小分队”,在洛阳、长安专门抄写、整理图书。当时,东都洛阳有官方修书、藏书机构:集贤书院。
北宋司马光曾任史官,在洛阳编撰了史学巨著《资治通鉴》。
史载,兰台起初是战国时期楚国的台名,其上建有宫殿,后来它逐渐演变成了藏书机构、史官的代称。
东周王朝收藏图书典籍的地方叫守藏室,位于王城洛阳。《史记》里说,老子当过“周守藏室之史”,学识渊博,充满智慧,精通礼乐文化,名扬天下。天子遇到问题,也得恭恭敬敬地向他请教。
孔子入周问礼,来洛阳学习礼乐文化,专程拜访老子,被其折服,大赞老子乃人中之龙。
想想看,孔子、班固、司马光,哪个不是天之骄子、人中之龙?皇家藏书机构荟萃全国经典图书典籍,凝聚历朝历代的智慧精华,在此处工作的史官,坐拥宝库,遨游书海,想没文化都难。 (《洛阳晚报》)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