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发布者:时间:2021-03-09
柳之“留”的本意,应是留住安定与平和。细密的阳光中,柳触手可温。她的根密集、易繁殖、生长快等特点,让她具备耐水湿、滞水缓流、挂淤落沙、挑流护滩等特殊功能,可以护堤固岸。“岸边多种柳,堤坡冲不走”,古人早就特别推崇种植杨柳。例如隋炀帝开运河时,就曾下令群臣和百姓在运河两旁广种柳树,唐代诗人白居易以一首《隋堤柳》对此进行了描述:“大业年中炀天子,种柳成行夹流水。西自黄河东至淮,绿阴一千三百里……”
于是,柳的模样,更多的是:含笑定水边,沉稳迎春风。那与柳关联密切的柳姓,也不负柳之规范、定力足的状态,特别是鲁桓公十七年发生的故事,更令柳和柳姓光彩照人。这日,一位26岁的鲁国大夫“远行归,夜宿郭外(一说‘都外’),时天大寒,有一女子趋讬,恐其冻死,乃令坐于怀中,以衣覆之,至晓不乱。”为了防止一个素昧平生的向自己求助的女子冻死在寒夜,就用自己的衣服把她裹在怀里,规规矩矩地暖了一夜,这个男子被铭记了两千多年。
现代很多人都知道这个男子叫柳下惠,但当时他的名字却是展禽。得名柳下惠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因为展禽食邑于柳下(约为今山东省新泰市宫里镇西柳村)。食邑是中国古代国君封赐给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包括土地上的劳动者,又称采邑、采地、封地、封邑。“柳下”是地名,因该地柳树众多、人们常行于柳树之下享其青荫而得名。展禽家门前也种有很多柳。二是因为有“坐怀不乱”等诸多惠德,展禽去世后被谥曰“惠”,故被称为“柳下惠”。展禽的子孙后代亦以其封邑名为姓氏,称柳氏。
作为西周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周公旦的后裔,展禽显然没有辜负先祖。(《北京晚报》)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