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钩沉>

从诗词看古人如何过腊八节

来源:运城晚报发布者:时间:2021-01-21

腊八节,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北方俗称腊八,有喝腊八粥的习俗。民间说法是,过了腊八就是年,意味着拉开了过年的序幕。每逢腊八,老百姓一家人齐聚,泡腊八蒜、喝腊八粥,一派热闹的节日氛围。腊八节起源于两晋南北朝时期,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腊八本是佛教的盛大节日,因佛祖释迦牟尼当天成道,腊八节又被称为“法宝节”“佛成道节”,后几经演变,逐渐成为民间流行的节日。

家喻户晓的腊八粥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宋朝,南宋吴自牧《梦粱录》载:“此月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等寺,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腊八粥是一种由大米、小米、玉米、薏米、红枣、莲子、花生、桂圆和各种豆类熬制而成的粥,又称“佛粥”“大家饭”。每逢腊八,无论官府、寺院、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成为一种习俗,明清时期达到鼎盛。

今日就撷取几首古代诗词,从中一窥古人如何过腊八节。

去哪里喝腊八粥?

雍和宫里最热闹

《腊八》

清·夏仁虎

腊八家家煮粥多,

大臣特派到雍和。

圣慈亦是当今佛,

进奉熬成第二锅。

清朝,腊八节的庆祝活动到达鼎盛,雍和宫作为皇家寺院,自然成为熬制、分发腊八粥的最著名地点。夏仁虎的诗作描写了腊八节的热闹氛围:腊八节一到,家家户户煮起了腊八粥,而皇帝皇太后也将雍和宫的腊八粥赏赐给王公大臣和妃子。

此作虽有曲意逢迎的动机,但无碍我们通过这篇诗作想象腊八节皇家出动、万人如潮的盛景。

杜甫的腊八节

纵酒狂饮来一醉?

《腊日》

唐·杜甫

腊日常年暖尚遥,

今年腊日冻全消。

侵陵雪色还萱草,

漏泄春光有柳条。

纵酒欲谋良夜醉,

还家初散紫宸朝。

口脂面药随恩泽,

翠管银罂下九霄。

诗中写道,往年的腊八节一般还很寒冷,今年的腊八节却温和,冰冻全部消散,萱草在雪里冒尖,柳条有了生机,天气中已经有些许春天的感觉。杜甫心情很好,纵情饮酒,欢庆节日,高兴之余准备回家,但感念唐肃宗的恩泽,久久不愿离开。

这首诗创作于大唐至德二年,此时郭子仪收复长安、洛阳两京,平息了安史之乱,唐肃宗心情大悦,士大夫阶层欢欣鼓舞。“大寒之后,必有阳春;大乱之后,必有至治。”腊日而暖,意味着冬天的结束、春天的来临,这对于刚刚经历战乱的大唐王朝来说无疑是“乱极而将治”的喜兆,杜甫便有了“纵酒一醉”的兴致和感慨。

冬日山行

腊八节也有无限浪漫

《行香子·腊八日与洪仲简溪行其夜雪作》

宋·汪莘

野店残冬,绿酒春浓。念如今,此意谁同。溪光不尽,山翠无穷。有几枝梅,几竿竹,几株松。

篮舆乘兴,薄暮疏钟。望孤村,斜日匆匆。夜窗雪阵,晓枕云峰。便拥渔蓑,顶渔笠,作渔翁。

这首宋词清新淡雅、风格活泼,词人描述了一番腊八日登山的雅趣:郊外的小店歇息,几盏美酒下肚,酒浮绿色泡沫犹如春色,沿途的山川和小溪一派好风光,夹杂着几枝梅花、几竿竹子、几棵松树。乘着竹轿,不觉夜色已晚,夜宿孤村,又逢大雪拍窗,寒风凛冽。到了天明,便着蓑衣、戴斗笠,做一个渔翁,体验“独钓寒江雪”的情怀。

雍和宫里食腊八粥,长安城里纵酒一醉,踏雪孤舟蓑笠翁,诗词的背后都体现了古人对腊八节的喜爱。

(新华社)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