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发布者:时间:2020-12-18
对古代的北方人而言,冬天最麻烦的事莫过于写字,室温一旦降至冰点以下,砚台就会结冰,笔和墨冻结粘在一起,字就写不成了。不过古人发明了一种暖砚,这种实用性极强的文具后来引起了各级官吏乃至清代皇帝的高度重视,并由此发展成为一种工艺价值极高的观赏品。
暖砚造型多为正方形、长方形、六方形、八方形、圆形、鼓形等,一般都是底座较高,有二层至三层结构。功能可分为两大类,一种是“水暖型”,即在墨堂之下凿出空腔,通过注入热水使砚面的温度升高。另一种则是比较常见的“火暖型”,即在砚面之下制成空腔,引入炭火烧烤或置放油灯加热。
到了清代中晚期,江苏宜兴紫砂陶艺进入文房,工匠们利用紫砂泥可塑性强、透气性佳和耐高温的特性,制出了新型的紫砂暖砚。紫砂暖砚常见的为清末至民国时期的,砚形多为扁圆或呈长方形、正方形,一般由多件组合;砚中间为夹层中空,留一如意孔,可贮存墨汁或热水,砚面可研墨。砚下部为盒状,中空可置炭加热,一侧圆孔是炉口,对面有出气孔,设计十分精巧。
暖砚在明清最为流行。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由于天气寒冷,暖砚成为各级政府机构中掌管书牍记录官员的办公标配。官员所用的暖砚还有两个砚池,可同时研磨黑墨与朱墨,方便批阅公文。
清代,暖砚更是受到皇室贵胄的青睐,清宫内务府有专门为皇帝制作御用暖砚的工匠,暖砚的功能已不再局限于日常书写,而是兼有陈设欣赏的效用。清代最关注暖砚的人当属雍正皇帝。雍正皇帝收藏使用过的砚台多达上百方,而其中最令雍正皇帝感兴趣的是一种用火加温的铜砚台。他认为在铜砚底部生火加热不妥,多次下谕旨命令造办处工匠改进。九个多月后,造办处果然做成两方带有“暖气”的暖砚。(《漯河晚报》)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