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钩沉>

火锅:古称“古董羹”

来源:运城晚报发布者:时间:2020-11-30

火锅,古称“古董羹”,因食物投入沸水时发出的“咕咚”声而得名。火锅是我国独创的美食,说起我国的火锅文化,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以现代的考古成果看来,火锅是一种古老的炊具。早在五千年前,江浙地区就有随着陶釜配套使用的可以移动的小土灶,可以算作是火锅的雏形。西周时期的温鼎是一种可以在托盘中加木炭保温的饪食器。在东汉时,人们用的“斗”,其实就是指火锅。三国时,有一种叫“铜鼎”的制具,也可看作火锅的前身。而在宋代,当时的都城汴梁,酒馆里已经有火锅供应了。火锅更是元世祖忽必烈日常喜欢吃的美食之一。到了清朝,火锅已经端上了宫廷的餐桌,成为隆冬时节必不可少的美味佳肴。

在发展进程中,火锅的造型基本大同小异,下可盛炭火保持汤锅沸腾,上可尽煮各种食材,更注重器皿的实用性。到了清代已是集大成,尤以宫廷制造为最,无论铸造材质之考究、做工之精细、造型之完美均属上乘。从旧藏实物来看,其质地有金、银、铜、锡、铁等多种,造型配件上,除了锅、盖、烟囱等组成部分外,还加上了底座、托盘等复杂套件。纹饰方面多见各式镂空、动植物纹样和“福禄寿”“龙凤呈祥”之类的吉语。更因为清代宫廷对火锅的需求,使得工匠们无所不用其极,也客观上推动了火锅制作的创新。比如,清宫用来温热食品的御膳器皿——火碗,就是一种更精致的火锅,普遍造型小巧,类似于现今的小火锅,这种器皿大都由三部分组成,火碗、三角支架和小银酒精碗,每部分可以分开。碗盖及碗身錾刻有寿字,三角支架设计为如意形,无不充分体现出清宫器物纹饰上吉祥美好的寓意。 (《西安晚报》)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