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今日运城>

南风新韵咏德孝
——盐湖区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实践纪略

来源:运城日报发布者:时间:2020-10-23

盐湖区,因盐池而名,因池盐而兴。这里孕育了最早的华夏文明,奠定了运城“最早叫中国”的崇高地位。情牵海内外华夏儿女的鸣条舜帝陵、被誉为“天下武庙之冠”的解州关帝庙,都坐落在这片古老的文化圣地。舜帝“德政孝行”思想与关公“忠义仁勇”精神,是盐湖人民沉淀在内心深处、流淌在血液之中的文化基因。

盐湖之美,美在德孝之根,美在忠义之魂。近年来,盐湖区紧紧抓住这一价值认同,深入开展舜帝德孝文化和关公忠义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实践系列活动,奋力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德孝立根,让崇德向善蔚然成风

“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盐湖区作为“德圣”“孝祖”虞舜的故乡,德孝文化源远流长。

从2010年起,盐湖区委、区政府以“德政千秋、孝行天下”为主题,连年举办舜帝德孝文化节,开展了一系列以全民参与、知行合一、久久为功为特征的德孝文化传承实践活动,让原本抽象的德孝文化被衍化为一件件点滴小事、琐碎细事、暖心好事,真正成为人民群众的直观认知和真切感受。

今年6月22日,是“全国文明村”龙居镇雷家坡村村民肖晶出嫁的日子。令许多亲朋好友意想不到的是,肖晶的嫁妆不是金银珠宝,而是一块家风家训牌匾。婚礼上,肖晶当众宣读了家风家训牌匾这一特殊“嫁妆”的内容,并和爱人签下“德孝承诺书”,承诺“婚后一定孝敬公婆、和睦邻里、勤俭持家……”

其实,在雷家坡村,姑娘出嫁陪嫁家风家训牌匾已经不是稀奇事。这些年,雷家坡村大力弘扬德孝,以此改变村风,滋养家风,成为闻名全国的“德孝村”。除了陪嫁家风家训牌匾,被雷家坡村村民戏称有点“雷”的做法还有“大伙儿过光景不比钱多钱少、房大房小,就比家和不和、娃孝不孝、老人身体好不好;娶媳妇嫁女不比田多田少、业大业小,就比家风正不正、口碑好不好;过红白事不比车多车少、饭好饭差,就比守不守规矩、乱不乱风气;当干部不比向上面要了多少钱、干了多少政绩工程,就比群众认可不认可、满意不满意……”

德孝“种子”在发芽成长,遍行德孝事在盐湖区也成为一道亮丽风景。

每天清晨,泓芝驿镇张岳村村民霍忠峰都会起个大早,先是给丈母娘毕芬兰梳洗干净,把电视调到老人爱看的频道,然后才开始收拾床铺、洗衣做饭。别看霍忠峰是大男人,照顾起老人来却是心思细腻。

霍忠峰原籍山东菏泽,年轻时来运务工,与毕芬兰的女儿相识相爱后入赘其家,家庭幸福和睦。毕芬兰老人3年前因病不能下床活动,生活难以自理。平日里,照顾老人的活大多数时间由霍忠峰一个人来完成。

“像老妈这种情况,女人家根本照顾不了。我力气大一些,比较容易把她抱起来放到轮椅上。”霍忠峰说,“在别人眼里她是我丈母娘,可我觉得她就是我亲妈,我理所应当把她照顾好。”

霍忠峰的孝行善举,受到乡邻们的称赞。同村38名村民联名写信,按上红手印举荐这个大男人为“孝顺媳妇”。今年,他还获评盐湖区道德模范。

十多年来,盐湖区传承舜帝德孝文化、培育和谐文明家风,通过一座讲堂正思想、一朵红花树榜样、一顿饭菜系民情、一首村歌聚人心、一身衣服行孝道、一纸协议送温暖、一份嫁妆传家风、一封家书忆乡愁、一次旅游乐生活、一个星牌耀盐湖的“十个一”培育社会文明新风,让德孝文化实践在盐湖大地开花结果,崇德向善在盐湖岸畔蔚然成风。全区涌现出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1名、山西省道德模范9名、“中国好人”和“山西好人”15名,并荣获全国文明家庭、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文明村等国家级荣誉12个,获得山西省文明单位标兵、省级文明村(社区)等荣誉40多个。

忠义铸魂,让担当实干成为自觉

“过去十年,盐湖区重点在舜帝德孝文化上做文章,现在把它与关公忠义文化有机结合起来,要求党员干部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职守,倡导人民群众明大义、树正义、守信义、重情义,号召全社会传承关公读好书、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的‘四好’家训,共同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盐湖区委书记李哲说。 (下转第三版)

盐湖区认为,弘扬忠义文化,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就要守初心、担使命,更要先行动、作表率。

“当干部不敢担当,要你干啥?”这是盐湖区行政审批服务管理局局长杨天鹏经常说的一句话。他用这句话教育他人好好干,也鞭策自己带头干。

行政审批服务的好坏、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一个地方的营商环境和对内对外形象。杨天鹏担任盐湖区行政审批服务管理局局长后,以使命诠释担当,以创新推动发展。

刚进驻政务大厅时,盐湖区33家单位共有242个审批事项,而各单位只有内部专网,要实现一网通办、数据共享,难度较大。杨天鹏力主通过OA办公系统钉钉平台完成材料流转办结,办事群众不再需要提供户籍信息、营业执照、社保信息等材料,享受到了“简化材料轻松跑”的便利。这样一来,群众是方便了,却加大了工作人员的劳动量,有的人不免有抵触情绪。

“当干部不敢担当,要你干啥?”杨天鹏一边与各单位负责人沟通交流,做大家的思想工作;一边对业务人员密集开展培训,反复讲解数据共享的意义和广阔前景,最终让大家接受了这次刀刃向内的改革创新。此后,杨天鹏带领执行团队主动作为,把互联网和大数据作为政府施政的新平台,在全市率先与省级政务服务中心对接,共享全省法人信息库及自然人信息库部分事项,整合分散独立的政务信息系统,统一接入“盐湖之家”政务服务平台,推进部门政务信息联通共享,运用大数据精准分析和评估审批服务办件情况,有针对性地改进办理流程,让群众办事更快捷。

一年多时间,杨天鹏推动开展了行政审批规范化、审批事项“一窗受理”、缩减申报材料、优化审批流程、压缩审批时限等六大专项行动,将28个部门分设的单一窗口整合为6个综合窗口,行政许可事项办理时限压缩63.6%、办事材料压减42%,让群众办事“最多跑一次”的愿景成真,满意度、获得感大幅提升。

为担当者担当,为干事者撑腰。在7月1日盐湖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9周年大会上,包括杨天鹏在内的99名担当作为干部身披绶带、手捧奖杯,在热烈的掌声中接受表彰。除此之外,该区还出台了《激励广大干部改革创新担当作为“十条措施”》《健全容错纠错机制、惩处诬告陷害行为的实施办法》等制度,先后提拔重用了102名敢担当、善作为的干部,并对3名干部进行了容错纠错处理,对1名干部的不实举报进行了澄清正名,在全区营造了激浊扬清、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

今年,盐湖区委、区政府发出《传承发展关公忠义文化倡议书》,号召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弘扬忠文化,涵养政治定力;弘扬义文化,倡树时代新风;弘扬仁文化,培育文明沃土;弘扬勇文化,锻造过硬作风,持续推动关公忠义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奋力蹚出一条具有盐湖特色的高质量转型发展新路。

守正创新,奋力蹚出转型发展新路

十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实践,盐湖区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推动德孝文化春风化雨、深入人心。

该区深入开展德孝文化进机关、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进家庭、进党校“七进七创”主题实践活动,形成了全民参与、全面覆盖的区域实践网络;始终坚持重心下移、基层创新,在农村社区推行“一约七会”乡村治理体系,开办193所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了150多家日间照料中心、“七位一体”乡村文化大院等;大力开展孝顺媳妇、道德模范、美德少年等先进典型评选表彰活动,建立“德政孝行榜”,在子女上学、本人就医等方面进行奖励扶持;以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打造舜帝德孝文化、关公忠义文化教育基地,通过口袋书、墙体画、大喇叭、小广播等载体,推进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开展,得到了全区干部群众的支持肯定和积极响应,德孝之风成就了盐湖新的区域形象。

好形象就是影响力、公信力。近年来,盐湖区不断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时代价值,与中央党校开展课题研究,融通党内政治文化;与山东曲阜缔结友好城市,让“文武二圣”穿越时空握手;邀请新华社新闻信息中心和《瞭望》智库的专家学者创作并发布《中华德孝文化的盐湖实践与创新》蓝皮书,以前瞻眼光、创新思维对德孝文化“未来的路”进行规划设计……

好形象更是生产力、竞争力。每年舜帝德孝文化节上都会举办招商引资项目签约活动就是最好例证,特别是2019年第十届德孝文化节期间,盐湖区集中签约8个重点项目,总投资82.22亿元,签约项目涉及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为盐湖区转型发展注入了新动能。十年来,盐湖区新上项目和固定资产投资年增长率保持在20%以上,全区财政总收入由2011年的12.29亿元增加到32.1亿元,全区生产总值由2011年的139亿元增加到289.7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1年的17344元增加到33822元,农民人均收入由2011年的6469元增加到13556元,城乡居民收入连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德将忠义融,南风新韵起。

今年以来,盐湖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按照市委“擦亮关公文化旅游名片、打造运城文化旅游品牌”的有关要求,大力推进关帝庙5A级景区创建和关公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该区目前已争取专项债券资金10亿元,正在全力谋划实施关帝庙南广场改造和春秋大道、五龙峪河道、关铝大道、同善义仓文旅片区、关公光影秀、关公美食街和智慧景区建设等10个关公文旅项目,整体推进关公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和解州小城镇建设工作,打造关公忠义文化旅游目的地,实现文旅融合发展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同步推进,让更多的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千百年来,中条山上吹来的南风为盐湖带来了物阜民丰的好气象。而生生不息的德孝忠义文化恰如这南风,沁润了百姓心田,吹开了盐湖大地幸福和谐之花。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