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发布者:时间:2020-09-23
李世俊,字子义,1901年9月19日生于运城市万荣县薛店村。
1932年,北平大学农学院农化系毕业后,即投身于屯垦事业。1937年,他带领江心、相里矩、高应明等农林科技人员于9月间投奔延安,曾负责筹建陕甘宁边区模范农场、筹办首届陕甘宁边区农产竞赛展览会及一、二届工农业建设成就展览会,展现了他丰富的农学知识和组织才能。
□王汝琪
李世俊受党和政府委托,带领唐川、姚作农、丁景才等对沿黄河的延川、延长、固临(由延安东部和宜川北部组成的新建县)3县进行长达59天的考察,发现沿河地区光热资源较内地为优。
从民间保存的轧花车数量及纺织基础估算,在清末民初年间最盛时期的植棉面积约有8万亩。
1924年和1928年的大旱灾后,连棉籽都消耗殆尽,植棉与纺织业遭到破坏。后来又因洋布倾销等原因,纺织业停顿,棉花、布匹全靠输入。
考察报告提出,陕甘宁边区有150万军民,每年约需皮棉175万公斤,约需种棉35万亩,即能基本解决边区军民用棉问题。他们认为边区是可以自己种棉花解决穿衣问题的。
边区政府批准了在沿河三县植棉的报告,并任命李世俊为工业原料委员会主任。
他利用山西商人的关系,从河东购进棉籽5万多公斤,以低价卖给农户或秋后无息归还棉籽的形式贷给农户。政府规定棉田3年内免征农业税或公粮,2斗棉籽可折1斗公粮。边区银行发放折实免利植棉贷款,春天照市价发放,秋天还棉花。政府将唐川等编写的《怎样种棉花》小册子和《棉花打杈挂图》印发下去。
1941年棉田面积达39087亩;1942年94405亩;1943年150087亩;1944年达29.5万亩。
延长县劳动英雄王生贵,1943年把4垧棉花地深翻6寸,比头年多上了100袋肥,每垧地50袋,进行合理打杈,结果1944年收了300公斤皮棉,1946年全边区棉田面积达到35.1万亩,实现了棉花自给。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级,延安农学界建议开垦南泥湾。
南泥湾地处延安东南40公里的临川镇,有365平方公里土地,人烟极稀,有大片川地和缓坡地可以开发。
李世俊作为当时延安有军垦经验的农业专家,有了一个施展抱负的机会,挑起了开发南泥湾的重担,调任南泥湾垦区管理委员会主任,兼军委总农场场长。
在此期间,他发挥自己的专长,在土地分配、河道疏浚、稻田开发、造林护林、水土保持以及安置移民等方面都做了具体安排。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农业生产因受多年战争影响,百废待兴,特别是水利失修、兽疫流行、水旱病虫灾害频发,严重地阻碍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李世俊特别重视科学技术力量,广泛启用和团结新老农业专家和科技人员,关心、爱护他们,发挥他们的专长,为他们创造和提供了工作条件,把他们吸收到国家农业建设迫切需要的岗位上来,对迅速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作出了有益的贡献。
根据他的建议,农业部聘请了几十位知名农业专家当顾问,这批专家经常深入生产实际,解决了当时生产上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他多次带领专家,前往河北黄骅和皖北等中华飞蝗的发源地区,配合当地政府采取领导、专家、群众三结合的方法,把飞蝗消灭在尚未起飞的阶段。
为把蝗虫彻底消灭在起源地不至起飞危害,他大力支持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理化系研制生产第一代农药,为后来控制蝗虫及各种主要害虫危害创造了条件。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