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钩沉>

“三更半夜”源自两个人

来源:发布者:时间:2020-08-25

如今的“三更半夜”一词,是夜已经很深了、或者时间已经很晚了的意思。但在宋代,“三更半夜”一词却源于两个人,一个是“陈三更”陈象舆,一个是“董半夜”董俨,两人都是宋太宗时的名人。

《宋史·赵昌言传》:“四人者(陈象舆、胡旦、董俨、梁灝)日夕会昌言第。京师为之语曰:‘陈三更,董半夜’。”这里是说,宋太宗时期,陈象舆、胡旦、董俨、梁灝、赵昌言等人志趣相投,形影不离。他们常常相聚在赵昌言的家里,谈至深夜,还不忍散去。当时人们就戏称陈象舆为“陈三更”、董俨为“董半夜”,这便是“三更半夜”一词的来历。

为什么古人把深夜称为“三更”和“半夜”呢?这要从古人的计时习惯说起。

古人对白天和黑夜的计时及称呼各不相同,白天说成“钟”,黑夜说成“更”或“鼓”。在古代,城镇都设有钟楼鼓楼,晨起要撞钟报时,所以白天都称为“几点钟”。夜晚,巡夜人员打击梆子,以点数报时,所以夜晚时间就称为“更”;有的地方是用击鼓的方式报时,所以夜晚的时间又称为“鼓”,“几更天”或者“几鼓天”就是这个意思。我们常说的“晨钟暮鼓”也源自这里。古人把一夜分为五更,一更相当于现在的19点到21点,二更是21点到23点,三更是23点到凌晨1点,四更是1点到3点,五更是3点到5点。三更为子时,正是半夜时分。(《漯河晚报》)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