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发布者:时间:2020-08-25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这是宋神宗熙宁八年,苏轼在密州知州任上所作《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词句,自信满满,豪气冲天。这并非苏太守的酒后狂言。他一生与山林风月为友,诗文书画做伴,却并非文弱书生。他专心学过射箭,并且能射善射,堪称神射手。
嘉祐六年,二十四岁的苏轼在进士及第、制科“百年第一”后,被派往陕西凤翔担任签判。公务之余,他没有沉浸在科场得志的赞誉里,也没有成天泡在故纸堆中,而是走出书房,去学射箭。他写诗告诉弟弟:“迩来又学射,力薄愁官笴”,并特地加了一句小注,“官箭十二把,吾能十一把箭耳”。意思是,近来学射箭,虽然力不足射不远,但是射得准,十二把箭能射中十一把。接到弟弟和诗《闻子瞻习射》后,他意犹未尽,写下《次韵和子由闻予善射》,再次强调自己“善射”而非仅仅“习射”,“穿杨自笑非猿臂,射隼长思逐马军”,自己臂力离弯弓射隼差一点,但百步穿杨没问题,自得中甚至有些自负。
苏轼学射,当与其时北宋面临的形势有关。北宋“守内虚外”,国家日渐“积弱”,西北和北面烽烟四起,朝廷屡战屡败,先是景德元年澶渊之盟以岁币与契丹成和,庆历元年增加给契丹的岁输金帛,三年后再以岁赐银绢等名义与西夏成和,而边境却并未得到完全的安宁。
嘉祐六年,苏轼向朝廷进献《教战守策》《定军制策》,提出“使士大夫尊武尚勇,讲习兵法”“使平民皆习于兵”,减省朝廷禁兵,训练郡县土兵。刚到凤翔,他还想象自己以使臣身份出使西夏谋求政治解决,“近买貂裘堪出塞,忽思乘传问西琛”,然而西夏侵扰不断,治平元年秋,“夏人出兵秦凤、泾原,抄熟户,扰边塞弓箭手,杀掠人畜以万计。”国家遭侮辱,百姓被砍杀,财物被掠夺,使他对“庙谟虽不战,虏意久欺天”更有深切感受。在给弟弟的信中,他义愤填膺,以他人“千金买战马,百宝妆刀环”直抒自己胸臆,希望追随前往,“何时逐汝去,与虏试周旋”。报国情切,由此可见。
运筹帷幄、驰骋疆场是苏轼一直以来的愿望。在“颇好言兵”的父亲苏洵影响下,苏轼年幼时不仅熟读五经诗文,也曾研读兵书,一起读书的弟弟在诗中称他“旧读兵书气已振”“才高应自敌三军”。
苏轼在制科考试前撰写的《孙武论》一文,在总结孙子兵法基础上,提出带兵者要“廉静而信”“使天下乐战而不好战”,才是真正的善于用兵,尤其发人深省。到凤翔后,他格外关注地理,多次到斜峪关这个兵家必争之地察看形势,上书宰相韩琦,指出凤翔京兆两地位置的重要性,提请朝廷关注,“此两郡者,陕西之囊槖。今使有变,则缘边被兵之郡,知战守而已。”
苏轼后来还担任过两三个月的兵部尚书,最值得一提的是,他在与辽接界的定州担任知州时,抓边防,整军纪,修营房,严练兵,上奏朝廷建议大力推行弓箭社,对“带弓而锄,佩剑而樵”的百姓进行有序组织,以防止辽人犯境。
古人主张张弛并举,文武兼修。射箭,作为一项技能,早在周朝,就和礼、乐、御、书、数一起成为士人必须学习的六种技艺。射箭排在礼乐之后,并具体分为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等五种射技,其重要性可见一斑。最早的学校如序、校等,其实也是习射的地方,是通过学习射礼来提高人文修养的地方。“弦木为弧,剡木为矢”“终日射侯,不出正兮”“射则贯兮,四矢反兮”“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易经》《诗经》《论语》中大量关于君子射箭的描述,无不是当时普及射箭的记载。不过,秦代收缴销毁民间武器,汉代独尊儒术,长期以来入学、教学、考试、选拔多以儒家经典为主,宋代察觉弊端,将武学列入国子监必修科目,教育家胡瑗“分斋教学”,将“兵战”纳入教学内容,文武兼修的传统才慢慢得以恢复。苏轼在《次韵和子由闻予善射》一诗中说“共怪书生能破的,也如骁将解论文”,对同僚关于自己善射的赞叹和惊奇发出感慨,指出无论书生还是将军都应当文武兼修。这其实也是对宋朝开国以来重文轻武的善意批评,是他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报国情怀使然。遗憾的是,与其从政才能一样,苏轼的文韬武略并没有得到充分施展。(《中国纪检监察报》)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