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今日运城>

对韵河东 勇攀高峰——“湖湘楹联七子”与当代楹联“河东流派”学术交流小记

来源:发布者:时间:2020-08-24

记者 景斌

欣从衡岳南来,湘竹风、洞庭雨,回雁峰头皆是韵;任叫黄河东去,他山石、生力军,鸣条冈下总逢君。8月8日至10日,应运城市楹联学会相邀,来自岳阳楼下、洞庭湖畔的“湖湘楹联七子”来到黄河怀抱、关公故里的大运之城。3天时间里,“湖湘楹联七子”与当代楹联“河东流派”一行人,品联、对韵,交流、切磋,谱写了一曲“北派南流潮涌潮”的当代楹联繁荣发展“交响乐”。

8月的河东大地,到处散播着秋收的希望。运城,有着诸多国家级名片,其中就有“中国楹联文化强市”这块金字招牌。特别是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运城楹联事业蓬勃发展。2012年,运城荣获“中国最佳楹联文化城市”称号;截至2017年3月,13个县(市、区)全部被命名为“中国楹联文化县(市、区)”,真可谓“联卷河东一片红”。同时,独具特色的“运城楹联文化现象”及应运而生的当代楹联“河东流派”在全国也产生了广泛影响。

“衡山条岳手牵手。”再看“湖湘楹联七子”,他们是指石印文、刘松山、邹宗德、周永红、鲁晓川、傅小松、楚石等7位在楹联、诗词方面颇有成就和影响的湖南文化人士,是文化湘军近年来崛起的一个独特文化品牌。

其实,这次学术交流活动早在3月份就开始了,两地联家利用微信群展开交流。几个月时间,每人展示了30副~50副原创作品,对彼此的创作风格、楹联特色等都有了初步了解。

在8月8日的学术交流座谈会上,以运城市楹联学会名誉会长杨振生为代表的当代楹联“河东流派”与“湖湘楹联七子”,畅所欲言,精准评析,同时就楹联文化事业的发展、楹联创作质量的提高,以及楹联创作的时代意义等充分交换了意见。

对于“下一个文学高峰是楹联”的“高峰论”,鲁晓川先生对楹联文学创作高峰作了深刻阐述;运城市楹联学会顾问委员会副主任文振西先生论述了什么是高峰,怎样达到高峰,首次诠释了“三个高峰”的概念。对于“流派学”,邹宗德先生第一次把“地域性”作为楹联文学流派诞生的充分依据,解除了楹联人习惯在“语言风格”上看流派的“纠结”。对于创新问题,周永红、傅小松、刘松山、石印文及“河东联坛十杰”廉宗颇、何沁学等在论述中各有千秋,他们把楹联文化的创新发展观和实用性、社会性功能论述得极为充分。

之后,“湖湘楹联七子”又参观了中国楹联制作基地——山西世纪品盛广告有限公司、中国最佳楹联文化社区——黄金水岸,以及鹳雀楼等地,并进行了书画交流,可谓收获满满。

对韵河东,勇攀高峰。中国楹联学会顾问、运城市楹联学会顾问委员会主任岳民立告诉记者,这次学术交流活动做到了四个“提升”——一是增强了两支楹联劲旅的认知度、信任度,增进了感情,聚集了攀登楹联高峰的力量;二是提升了两支劲旅在全国的信誉度、知名度,这次跨区域、互敬共鉴模式,为全国楹联文化的交流学习提供了范例,蹚出了新路子;三是形成了共襄盛举、共攀高峰的合力度、骤变度,产生了“1+1>2”的“核聚变”效应、连锁效应、孵化效应;四是提升了楹联组织的管理执行能力,楹联文化事业发展“命运共同体”初具雏形。

诚如中国楹联学会副会长刘太品所说,这次互动交流、深度融合,是南北两大楹联文化品牌碰撞的盛会,实现了“区域和空间、理念和意识、形式和内容”的三个突破,达到了“互敬互鉴、相交相融、共进共享”的三个目标,发挥了“品牌效应、激励效应、抓手效应、他山石效应和追梦效应”的五个作用,推动了山西、湖南两地乃至全国楹联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