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河东映像>

遥远的野果林

来源:发布者:时间:2020-08-04

父亲上中学时,接触了进步思想,后来与几位同学偷偷渡过黄河,跑到延安,参加了革命。那是一九三七年,父亲十七岁。

一九四九年和平解放新疆,父亲随王震将军挺进大西北,历时三个月才到达乌鲁木齐。父亲本可以留在乌鲁木齐,但他坚决要求到最艰苦最偏远的地方去。他没有停下脚步继续西进,到了祖国最边远的地区,那个叫作伊犁的地方。

父亲一九五三年转业到了地方,从事商业工作。

那时他很年轻,和战友聊天时总爱说的一句话就是:“哪儿的黄土不埋人呢!”父亲说得很轻松,也很洒脱。可到了离退休年龄时,父亲又说:“还是叶落归根吧!”说得又是那样感叹。

那一年是一九七九年,我们跟随父亲回到了老家——运城。

其实父亲的老家是万荣,运城离万荣不过几十里路。我们生活在新疆的人,几十里路几乎不算路,我们从伊犁回万荣,路上要走一个星期。我们回到运城,就是回到了老家。

老家万荣,以干渴闻名全国。老家的生活很苦,没有水喝,没有蔬菜吃,更没有水果。

记得有一年,我和妈妈冬天回到了老家。晚上,我们坐在爷爷的窑洞里,热热的炕上,煤油灯忽闪忽闪地亮着,大家围坐着闲聊。奶奶忽然溜下炕,走到窑底的大水缸旁,摸出一个用麦草埋着的苹果。爷爷接过来,抽出腰里别着的汗巾擦了擦。油灯下,那苹果黄蜡蜡的很好看。爷爷随手又从炕沿上拿起一个小学生削铅笔的小刀,打开来,在手背上抹了抹,把那个苹果托在手心里,横切竖切。苹果在爷爷的掌心里,就变成了一朵盛开的小莲花。爷爷把那朵小莲花分成一瓣一瓣,递给炕上坐着的每一个人,一人一瓣,不多不少。大家笑哈哈地用双手接过那一小牙儿苹果,小心品尝着。我很惊奇,赶紧接过那一小牙苹果,一口就吃光了,吃完了随口说了声:“一股香蕉味。”大家都笑了。爷爷说:“这苹果就叫黄香蕉,是咱东边院里那棵树上结的。今年天旱只结了几个,让大家尝尝。”

那一晚我告诉爷爷,我们小城的苹果又大又水又甜,可好吃啦,有一种苹果我们叫它大冬果,它个头大,熟透时红亮红亮的,可好看了。如果在家里的果盘上摆放几个,满屋子都是香气。每年我们除了在街上买着吃苹果,到了秋天,爸爸单位还要给每家分一大麻袋呢,吃不完我们就把苹果放在菜窖里。我们家的菜窖不光有各种蔬菜,还有西瓜、哈密瓜好多水果。我们那儿冬天特别冷,西瓜从菜窖里抱上来,已经被冻成了大冰蛋。要吃西瓜,先把它放在炉子上烤一烤,等外边的那一层冰壳化掉,再在西瓜上切一个小圆口,用小勺挖着吃,很冰,很甜,牙齿都冻麻了。这就是新疆的“抱着火炉吃西瓜”!姑姑们听完我的话,先是哈哈大笑,笑过之后就满脸不相信了。

那一次吃苹果,在我的心里留下了很深的记忆,我觉得爷爷很小气。

我回去后,把爷爷给我们分苹果的事讲给爸爸听。爸爸先是笑眯眯地听着,听着听着,爸爸脸上的笑容就消失了,他轻轻地叹了一口气。

父亲离休回来,虽然住在运城,但不时会回万荣老家。有一段时间,父亲似乎很忙,三天两头回万荣,好像和二叔商量着什么,而且二叔那一段时间也经常来运城。

没有几天我就知道了原因,是父亲给伊犁州果木公司写信,让他们给搞了几袋果籽寄来。第二年春天,二叔的地里就长出了绿油油的果树苗。经过嫁接,又过了一年,苹果苗能移栽了。消息一传出,很快,果苗被抢购一空。村干部看到这是一条脱贫致富路,便动员各家各户育果苗。其实不用动员,好些家户看到二叔地里果苗那么抢手,有人已经到家里商量如何购买果籽、培育果苗等事宜了。父亲通过伊犁州果木公司联系到一批,但远远满足不了乡亲们的需求。父亲又给他的老战友写信,让他们到牧区收果籽。老战友们也很辛苦地骑着马跑牧区,动员牧民到果子沟采集野果籽。父亲的战友后来来信说,当时正是牧民转窝子(转移草场)的时候,好些牧民不愿去干,他们说了好些好话,才收购了这些野果籽。

那些野果籽,它们生长在伊犁的果子沟。那里坡坡岭岭全是野果林,而这里春天苹果花开的时候,那里还看不到花,沟里的积雪都还没溶化。

只可惜我出入果子沟的时候,都不是野果树开花的季节,我没能看到那美丽壮观的果子沟。

果子沟的野果树,耐寒、耐旱,漫山遍野的野果树自生自灭,生命力很顽强。父亲的野果籽,就是来自天山深处的果子沟野果林生长的野果。它来自万里迢迢的大西北,到干旱无雨的黄土高原上,很快表现出它生命力顽强的特质。用这种野果籽育的苗木,耐贫瘠,耐干旱,适宜老家万荣这块土地种植。

父亲购回的野果籽,很快就被乡亲们抢光了。第二年,家家户户的土地里都是绿油油的果苗。我们村很快成为远近闻名的苹果树苗基地,村里人也跟着果苗的热销致富了,家家户户盖起了新房,村子里的土路也铺上了水泥路。

万荣县成了优质苹果生产基地,田野里到处是果园。随着苹果的丰收,农民的腰包一天天鼓了起来,脸上的笑容也变得像红苹果一样甜。

邻近的周边县,也都是果林成片,那些果苗,很多都来自我的家乡。

多年后,父亲才和我谈起,当年他和二叔商量在家乡栽植果树,因他是外边回来的,离开家乡几十年了,怕乡亲们不相信,才决定先在自家地里试验。农民是最讲实惠的,眼见为实,不用动员就会跟着干的。

父亲说,当然,这一切都是党的改革开放富民政策带给大家的。

如今,家家户户都有着几亩果园,农民也被称为果农了。收获的季节,家里的苹果堆积如山,保鲜袋里的苹果亮晶晶的。

我忽然想起了那年爷爷给我们分苹果的情景,想起了那朵小莲花。

我也想起了那遥远的天山深处皑皑白雪覆盖着的果子沟,还有那漫山遍野的野果林。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