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钩沉>

唐代曾设立童子科

来源:发布者:时间:2020-06-16

唐代在建立之初就设立了童子科,目的是通过考试选拔天赋极高的少年儿童入仕。由此,童子科成为科举考试的一个常设科目。童子科的设立,促进了唐代童蒙教育的发展,为神童的出现提供了优渥的文化土壤;另一方面,小小年纪便有机会取得功名,提高了社会地位,这大大刺激了人们培养神童的热情。那时,无论是当官的还是普通百姓,都希望子女能够利用童子科这个捷径走上仕途,所以一时间,社会上出现了培养神童的热潮。唐诗人翁承赞《书斋漫兴》曰:“官事归来衣雪埋,儿童灯火小茅斋。人家不必论贫富,惟有读书声最佳。”诗中所写的就是当时人们望子成龙、要求子女刻苦学习的状况,这不正反映了人们渴望培养出神童的急切心情吗?

然而,并不是每个儿童都有成为神童的潜质。没有这样资质的,当时的家长们就会强行制造,往往“抑嬉戏之心,教念诵之语。断其日月,委以师资。限隔而游思不容,仆扶而痛楚多及”,强令其背诵经书,不许心有旁骛,体罚也十分普遍。据《旧唐书》载:“苏壤训厉(苏颞)至严。常令表青布褥伏于床下,出其腔受稷楚。”如此苛责严厉,小孩的内心必定会受到很大的伤害。

由于童子科竞争很激烈,选拔神童时,考官将诗书经籍内容加深、难度加大,家长也就随之强化训练儿童,导致儿童以机械记忆为主,出现了“童子每当就试,止在念书,背经则虽似精详,对卷则不能读诵。及成名贡院……但刻日以取官,更无心而习业……”这种死记硬背,带来的是有口无心的记忆,没有入脑入心,于增长知识无补,且一旦中试,便等于做官,从此就无心向学,这对儿童和国家来说,都不是好事。

(《中国纪检监察报》)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