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今日运城>

为弱势群体撑腰 为普通群众发声——记盐湖区法律援助中心主任郭继红

来源:运城晚报发布者:马泽贤时间:2020-04-08

去年12月,盐湖区法律援助中心主任郭继红荣获“全国法律援助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该中心的全体人员和受过法律援助的群众无不拍手祝贺、纷纷赞扬,感叹他获此称号乃是实至名归。面对大家的祝贺和上级的奖励,郭继红在感到欣慰的同时,更感到自身责任之重大。

心系群众 扎根法援

2002年,组织安排郭继红建立法律援助中心,他带着两名工作人员、200元启动资金,正式开始了法援之路。

一切从零开始,没有办公地点,一张桌子、两把椅子就开始接待来访群众;没有办公的交通工具,就骑着自己的摩托车去乡间地头解决群众的难题。最终经过三年的努力,法援中心的办公条件得到改善,受到上级组织的认可。

随后,法援中心收到了上级部门的拨款,该中心2005年起先后在盐湖区法院对面、区法院南口门房等地建立了法律援助受案大厅,在2011年春节后,作为全国援助联系点,建立起70平方米的“法律援助便民服务大厅”。

物质上的难题好解决,但是群众心里的不认同、不信任始终是压在郭继红心上的一块石头。

“民不与官斗,贫不与富争”,是老百姓心里的固有印象,大部分群众来中心寻求援助也是不抱多大希望的,觉得有所谓的“官官相护”。为了让百姓了解法律援助、明白程序、清楚范围,郭继红四处奔走,到处宣传,在城市巷口、农村地头,随处可以看到他拉的横幅和宣传标语。

为了让弱势群体能够找到帮助他们的地方,在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他节省中心资金,能不花钱的地方绝不乱花,硬是将钱用在了“刀刃”上——统一制作了四百多个牌子,让群众看得见、找得着地方;为了拓宽法援的路径,他和各个部门的领导多次筹措、协商,最终在妇联、团委、工会、残联、老龄委、民政局等部门设立了行业援助工作站,在22个乡(镇、办事处)全部设立了基层援助工作站,在全区行政村和社区设立了342个联络点。

就这样,事情一点一滴地做,群众心中原来的不理解、不认同渐渐消失了,正如郭继红所说的“打开一个窗口,伸出援助之手,加快援助节奏,方便群众接触”,通过各种宣传,通过一对一地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法援中心的口碑在老百姓中逐渐树立,援助案件数由最初的几件、几十件、上百件到现在的每年几百件递增。

誓言铿锵 初心如磐

创建中心的艰难,造就了郭继红不怕吃苦的精神,他多次荣获上级嘉奖;身为法援人的责任感,更加坚定了他甘作基石毕生奉献的赤子之心,知道郭继红的人都说:“他绝对是干法律援助的一块好料。”

每一次法援中心开会,郭继红都反复强调,对每一个前来咨询、申请法律援助的当事人都要实行“一个微笑、一声问好、一个座位、一杯热水、一个答复”的“五个一”服务和“热心、用心、贴心、耐心、爱心”的“五心”服务。这“五个一”和“五心”服务不仅是他对工作人员、对自己的要求,更是多年来他的切身体会和实际行动。

法援工作本质上是为弱势群体寻求公平正义,其中寻求援助最多的是妇女、儿童和农民工。

养父母去世、养子和亲生父母抚养关系的处理,农民工瘫痪向老板讨薪,聋哑人遇到车祸死亡的赔偿问题,打工青年出事故却遇到责任“踢皮球”现象……这些案例数不胜数。很多时候,负责调解的人需要面对情绪激动的受援人不停地诉苦,所以,法援人必须要耐心倾听、认真梳理,才能从琐碎的材料中梳理出最有价值的线索。

一直以来,郭继红总是手把手地教一批又一批的法援工作者、志愿者,教他们如何稳定求助者的情绪、如何进行有效沟通、怎样才能把事情在调解阶段就能解决,让双方都得到满意的结局。

而对于一些“难题”,郭继红也经常往自己身上扛,身先士卒地彰显出法援人应有的担当。农民工王传福在运城空港的一个工地干活,活干完后,姓杜的老板给他打了一张32万元的工资欠条,王传福多次讨薪,老板不仅不给,还把他打成了重伤。面对老板嚣张的气焰,一批一批的人上门协商均无结果。郭继红决定自己上,一定要为王传福讨回32万元。

经过多次协调和四次法庭对决、四次胜诉,法院终于给了王传福一个公平正义的好结果,但却遇到了执行难的问题。于是,郭继红只要一有空就去法院询问执行情况,因为杜老板的公司在太原,他经常抽出时间天不亮就开车去太原,查证对方的开户银行及资金流动情况,最终为王传福讨回32万元。

历时四年的讨薪,终于在郭继红的努力下获得成功,而他自己也生生地累瘦了十几斤。

其实,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有陕西农民工周善善断手讨薪案、四川籍农民工兄弟的欠薪案、马芝兰老人赡养讨地案……这些不只是案件的名称,更是一个个有血有肉、有泪有汗的故事。而这些故事的背后,是郭继红多年如一日的初心——为弱势群体发声、为普通群众争取正当权益。

不负韶华 必争朝夕

全国的法治建设如火如荼,群众用法律保护自己权益的意识越来越强,随着求助人数的增加,该中心的事情更忙、更杂了,郭继红深切地感受到光凭个人的力量是无法解决群众需求的,于是他积极联系离退休司法人员、老党员、老干部、复转军人、律师、大中专毕业生等,从中聘请了600多名法律志愿者,参与法援工作。

在郭继红的指导下,法援工作在盐湖区覆盖的面越来越广,群众的满意度也越来越高。

然而口碑越好,郭继红觉得自身的压力越大,现如今法援队伍覆盖到盐湖区的各个乡镇、村庄、社区,援助的精准性、专业度也必须跟上,定期培训必不可少。

为此,他带领中心的全体工作人员深入学习了《婚姻法》《妇女权益保护法》《劳动法》《合同法》《刑法》《民法》等相关法律。他不仅着手办案、手把手教办案,还通过定期培训向各个社区的法援志愿者、社区居民传授法律知识,增强群众的维权意识,把党的温暖送到群众心头,把队伍建设得更专业。

当前,政务电子化越来越普及,为了让群众少跑腿,郭继红敞开服务“一扇窗”,简化了原有的法律援助受理审查程序,同时率先推出网上预受理功能,申请人提交法律援助申请后,工作人员会及时予以反馈处理。这样互联网和法援的结合,不仅降低了维权成本,提高了办事效率,还获得了受援群众、办案律师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从开展法援工作至今,郭继红获得了多项荣誉——2003年,被省司法厅授予“山西省司法行政系统人民调解工作先进个人”称号;连年被市、区司法局评为先进工作者和法律援助先进个人;多年被省、市、区评为先进个人;2019年12月,被司法部评为“全国法律援助工作先进个人”。

也许,郭继红的这些荣誉和光环会被时光淡忘,但他忠于法援工作岗位、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和赤子之情,将在运城这片沃土上树为丰碑、铸成典范,成为大家永远学习的楷模和榜样。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