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闻喜乡间的两座明清祠堂

来源:运城日报发布者:李恩虎时间:2020-03-31

前几日,和文友专程寻访闻喜县两个市级文保单位——孙氏祠堂、张氏祀堂两座乡村祠堂。

先到桐城镇岭东村中心,参观孙氏祠堂。祠堂大门坐北向南,三开间,门上悬有木匾,阴刻行书“孙氏祠堂”。仰望梁脊板上隐约有“乾隆伍年”的字样。蹲踞门侧的石狮子,额枋上精美的门雕,还有檐下盘卧着的小石兽,看上去都是地道的“原装”。再看那栩栩如生的卧兽,还被几根铁条箍死了,保护措施相当严密。

从隔壁医疗所的侧门进入。此祠堂整体是个布局严谨且保存完好的两进院落,历经数百年风雨沧桑,仍完好如初,堪称奇迹。

大门两侧有门洞,砖制门楣上分别阳刻有“明洁”和“静嘉”的篆书文字。

两座院落之间的垂花门古朴大气,正面悬有木匾,题额行书为“绍闻衣德”(语出《尚书》,意思是明相位、立德业以传承家族名望)。据说是孙门进士十二世孙子昶于1696年暮春题写,背面悬匾上题有“萃涣联疏”四个行书大字。

走过垂花门,是颇为宽敞的后院,正面是三开间大殿,檐下有石柱,柱上石刻对联依稀可辨。正殿作为祠堂主体建筑,颇为考究,无论是额枋上的彩绘与木雕,还是镂空雕花窗都可谓工艺精湛。可惜殿门紧锁,只能透过窗棂一探究竟。殿里光线昏暗模糊不清,隐约看到大殿正中有一方悬匾,阳刻行书为“昭假燕宜”。

据说孙氏祠堂上个世纪先被改为农民俱乐部,后又长期当作卫生所和商店使用,所以两侧厢房的门窗经过改造,在古色古香的祠堂里显得有些刺眼,倘能修旧如旧,恢复原貌更好。

孙氏家族在当地可谓名门望族,自元到民国初年,历二十九世,尤以清代文运昌盛,人才辈出,出过1个进士、4个举人和两个副贡。该祠堂始建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重修于乾隆五年(1740年)。二百八十载光阴倏忽而去,孙氏祠堂保存之完好,建筑结构之坚固,令人叹为观止。

驱车再去5公里开外的店头村,在村中心找到“张氏祀堂”。它始建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嘉庆七年(1802年)重修,现保存有格祖堂(祭祖堂)、南北厢房、东西门房、耳房等,论布局规模与建筑艺术,略逊色于孙氏祠堂。

格祖堂的横梁上有以民风民俗为主的各种彩绘,蕴含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堂门两侧有意味隽永的长联,上联曰:肇姓自二难想当年昆仲缔造积德千载不朽;下联为:衍族具四美看今日瓜瓞绵延流泽万世无疆(“四美”即“德孝忠义”,为张氏之家训)。祭祖堂两侧有耳房,门楣上分别阳刻着“思敬”“存诚”字样。

顺利进入祭祖堂,殿堂正中赫然矗立着名为“张氏世系”的巨型祖碑,从二世到十二世,张氏后人名号均密密麻麻镌刻其上。张氏后裔数百年开枝散叶,生生不息,最后都在家谱与眼前的祖碑上留下了自己的印记。殿墙上还悬挂着张氏家规家训,可见张氏祀堂不仅是张氏后人祭祖之殿堂,更是他们忆家训传家风的课堂。

祠堂门口张贴着一张红底黑字的告示,说是祖坟那儿两通数百年的先祖古碑,前些天,碑首差点被人盗走,现在亟需加盖一座碑亭,需要大家集资兴建。看来要保护好乡间文物,应该充分发动群众,民间力量的作用不可小觑。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环山之水,必有其源。敬重祖先,慎终追远,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我们精心保护散见于乡村的祠堂,不仅仅是保护文物之需,更重要的是优秀家风与家训的传承。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