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发布者:时间:2020-03-31
缅怀故人,遥寄相思,人们对清明的情怀与感念,让这个节日深入人心。但你知道吗?还有一个与清明节“并蒂而生”的节日——寒食节。
禁烟火、吃寒食,寒食节这个见证古代农耕文明的重要节日自民国后就越来越不被人们重视。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教授张勇表示,这可能与社会转型和社会结构有关。民俗学教授、巴蜀学者袁庭栋则认为,这也与人们的生活习惯相关。
寒食节
汉族唯一以饮食习俗命名的节日
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夏历冬至后第105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关于寒食节之意,唐代诗人孟云卿的《寒食》或能展现:“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说的是古代文人渴望入仕但缺少机会,最后在失望之际选择如介子推一样归隐,而归隐正好展示古代文人的气节。寒食因子推而来,这正与文人百姓“穷则独善其身”的气节吻合,所以在古代,过寒食节的大多也只是平民百姓,士大夫官员对此鲜少问津。如今,寒食节虽然被越来越少提及,但我国许多地方还保留了寒食的各种传统,江浙、福建地区在寒食之际会吃“青团”“清明馃”等食物。在眉山等地,有的人则要吃“清明粑粑”,这种食物用糯米、大米和清明草做成,看起来嫩绿清脆,吃起来软糯清香。
被冷淡 只吃冷食与人们的生活习惯相悖
历史上,寒食节延续了两千年左右,民国过后,寒食节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教授张勇认为,这或许与中国社会转型和社会结构有关,“随着我国社会逐渐由农业社会转变为工业社会,寒食节作为农耕文明的代表,逐渐被人们忽视,只有进行农耕之人或许对它还留有印象。”
民俗学教授、巴蜀学者袁庭栋则认为,从明清以后,人们就不过寒食节了,因为寒食节不准烧火煮饭,只能吃冷食,这与人们的生活习惯相悖,人们不愿意只吃冷冰冰的食物。
寒食节通常是冬至后第105日,时间上与清明节相近,但寒食节并没有沾清明节的光,被人们顺带想起。张勇认为,中国是一个以家族为中心的社会结构,家族中重视长幼尊卑,这种结构长期以来根深蒂固,至今未变。而清明节正是与中国的社会结构存在紧密联系,清明期间,家家户户祭祀扫墓,缅怀先人,这正是中国社会结构的一种体现。寒食节对此却没有体现,因此很难被人们记起。 (《眉山日报》)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