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河东映像>

河东巡盐御史朱裳《捞盐》诗赏析

来源:运城晚报发布者:时间:2020-03-17

□赵波

《捞盐》诗,写于明正德年间,朱裳作为巡盐御史又是文人亲眼目睹了盐池盐丁辛苦劳作,同情和怜悯之心油然而生,为了表达当时的心情写下了这首诗。这首诗表现了作者的爱民情怀。

捞盐之诗,何为而作也?劳盐丁也。所以劳盐丁者何也?捞盐最苦,故劳之,使忘其劳也。易曰:“说以先民,民忘其劳。”

二州十县,盐丁万余,

夏五六月,临池吁且。

临池吁且,炎暑薰灼,

且勤且惧,手足俱剥。

手足俱剥,亦既劳止,

载饥载渴,亦既病止。

亦既病止,公事靡盬,

彼此相念,岂敢辞苦。

岂敢辞苦,不日不月,

岂敢怀归?宪法明切。

宪法明切,岂敢离伍,

陟彼条山,瞻望父母。

瞻望父母,谁共饔飱?

弱妇稚子,忧心如醺。

忧心如醺,何云归哉,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捞盐》诗的写作背景是朱元璋建立了大明帝国,加强了中央集权。明朝在运城盐池潞盐生产方式上,扭转了元代的办法,一方面仍依靠自然结晶,集工捞采;另一方面也采用垦畦浇晒的方法,使潞盐产量有了大幅度提高。潞盐生产用工是征集盐户、盐丁到盐池服役。盐丁从明初期20220名,到明末年减少到407名。这是盐丁不堪苦难的劳役而大量逃亡的结果。根据《河东盐法备览》卷五记载:“明初于蒲、解等州编审盐户八千五百八十五,定盐丁二万零二百二十名。”盐丁制度,始于明初,明朝时期的特殊产物,是奴隶性的劳役制度。

明英宗天顺4年(1460)诏令山西按察司分巡河东道官兼任巡视河东盐务。明宪宗成化10年(1474)开始向河东盐池派出专职巡盐御史,职责是巡察私盐,督催课税。明正德10年(1515),《捞盐》诗作者朱裳出任河东巡盐御史,在此期间朱裳亲眼目睹了盐丁辛苦的捞采食盐生活,心中十分同情。作者写此诗的目的,正如诗前序言中所说,是“说以先民”,让“民忘其劳”,给盐丁生活上以同情和关爱,精神上以慰借和鼓励。其实,这两句话是出自《周易》第五十八卦,兑卦:“说以先民,民忘其劳;说以犯难,民忘其死。”如果君子能从内心里发出喜悦,并且身先士卒,那么老百姓就会任劳任怨,忘记辛劳。可是,再怎么同情、关爱,真正解决盐丁痛苦,作者也无能为力,因为“宪法明切”。

朱裳向往尧舜盛世,敬佩孔子、颜回间纯真情谊,痛恨邪恶,刚正不阿。在河东巡察盐务时,宦官钱宁派人贩卖私盐,牟取暴利。那时正值宦官当政,钱宁又是明武宗的干儿子、御林锦衣卫的总头目,权倾朝野。但朱裳不怕罢官、不怕杀头仍依法办事,排除一切困难和阻力,坚决查禁他们贩卖的私盐。

明万历24年(1596),吴楷出任河东巡盐御史,闻知盐生于黑河,亲自前往观看,了解盐丁采盐之苦,又听盐丁为他讲述的朱裳《捞盐》诗。吴楷有感于“歌咏难述”,便绘制了《河东盐池之图》,刻镌于石,以传后世。吴楷此举,给后人留下了明代河东盐池地理形状、生产场面、盐官监临的画面,是研究明代河东盐池十分珍贵又难得的实物史料。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