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河东映像>

留住文化遗产 守护精神家园

来源:运城晚报发布者:时间:2020-03-07

每一块土地都有她深刻的人文记忆,每一座城市都有其独特的精神传承。运城作为古中国文化发祥地之一,数千年来积淀了无数宝贵的文化遗存,展现着河东儿女的文化风采。我市共有26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传承文明,本报开辟非遗风采专栏,为大家刊发非遗项目,让我们一起领略运城的人文魅力。

▲闻喜特大面花

项目类别:传统美术

项目名称:面花(闻喜花馍)

保护单位:闻喜县人民文化馆

公布时间及批次:2008年6月(第2批)

花馍制作艺术源于奴隶社会后期,是一种以面塑为特色,在祭祀、婚嫁、节日、寿诞、乔迁等民俗活动中广泛使用的艺术供品。闻喜花馍有花糕、花馍、吉祥物、盘顶四大系列,两百多个品种,代表品种有《龙凤糕》《三羊开泰》《麒麟送子》等。千姿百态的闻喜花馍,始终和民俗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

闻喜花馍,实为“母亲的艺术”,它深深植根于广大人民群众之中,长盛不衰,生机勃勃,是华夏民族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的活化石。

  ▲悬挂于尧寓村古城门楼上的清代“陶唐遗风”牌匾

▲尧王故里——绛县尧寓村

项目类别:民间文学

项目名称:尧的传说

保护单位:绛县文化馆

公布时间及批次:2008年6月(第2批)

绛县是尧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有关尧的传说故事、民俗歌谣在古绛大地代代相传。有初建都的“尧都村”,尧巡视时住过的“宿尧村”,尧王领兵打仗停留过的“尧寺头”等。而又以尧的出生地“尧寓村”最为集中。尧寓村珍存的能够反映和佐证帝尧故里的古石碑、古石匾5通,砂陶等完整器物及古灰坑、古陶窑、灰层等遗址多处,出土文物石锄、石铲、石斧、石刀等100余件。在尧寓村发现的“唐尧寓处”石碑,为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有关帝尧史迹的重要刻石。

▲地窨院里的婚礼

项目类别:传统技艺

项目名称:窑洞营造技艺

保护单位:平陆县文化馆

公布时间及批次:2008年6月(第2批)

窑洞是黄土高原特有的一种民居形式,是人类早期穴居发展演变的实物遗存,平陆窑洞营造技艺具有代表性。

平陆县的窑洞被称为地窨(地下)院,又称地坑院、天井窑院、下沉式窑院等,依不同用途可分为居住窑、储存窑、牲畜窑、茅厕窑及门洞窑等,其营造技艺距今已有四千余年的历史。“见树不见村,见村不见房,窑洞土中生,院落地下藏”,这一民谣对地窨院的营造特征作了形象生动的描绘。

▲新绛人物面花

▲新绛面花

项目类别:传统美术

项目名称:面花(新绛面塑)

保护单位:新绛县文化馆

公布时间及批次:2008年6月(第2批)

新绛面塑是流行于山西新绛一带的传统民间食用塑作艺术。早在宋代,当地人祭祀时就开始用面塑来代替猪、羊等牺牲品。其后这种方法相沿成俗,在新绛一带延续下来。每遇岁时节令,人们便用模拟动物、瓜果、花卉等形象的面塑来祭祀神灵,同时也作为人情往来的馈赠礼物。新绛面塑在造型上极度简练概括,不重写实而以神似为主。

▲万荣笑话博览园大门

▲笑话剧《黑B超“断”子》剧照

▲笑话剧《羊肉热锅》剧照

项目类别:民间文学

项目名称:万荣笑话

保护单位:万荣县笑话研究会

公布时间及批次:2008年6月(第2批)

万荣笑话是起源于明末清初,流传于山西万荣县的民间口头文学。最大的特点是一个“zeng”字,笑话中的主人公都有一股“zeng劲”,表现为爱舌辩、讲偏理或处事执拗、倔犟、争强好胜。诙谐、认死理、不服输、犟到底等表现手法构成了万荣笑话的突出特点。万荣笑话听起来好笑,但富有哲理,是民众集体创作的民间笑话和幽默故事,是一种典型的草根文学。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