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发布者:时间:2020-01-08
2008年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福建土楼就是典型的节能建筑。土楼历史源远流长,产生于11~13世纪(宋元时期),经过14~16世纪(明代的早、中期)的发展,至17~20世纪上半叶(明末、清代、民国时期)达到成熟,并一直延续至今。土楼主要分布在闽西和闽南山区,历史上那里可耕地很少,又是盗匪出没频繁之地。为了防卫和减少占地,当地人只能建造占地少、层数多和有很好防卫性能的土楼。
土楼厚重的土墙使用的是红壤土、砂石、竹片、土纸浆等材料,皆为就地取材。人们利用简单的工具如夯杵、墙槌板和拍板等经反复揉、压、挤,采用中国传统“大墙板”技术夯筑成1米~2米厚的楼墙,形成外土内木的建筑结构。为进一步加强红壤土黏性,人们还加入了红糖、蛋清和煮熟的糯米饭。这是闽西南人民的独创方法。
这种土墙透气功能佳,有效调节了土楼内部房间的温度和湿度,既能适应山区恶劣潮湿的气候,还能在楼内形成一个夏凉冬暖的小气候。底层厨房的烟熏能使二层谷仓干燥且不生虫,卧室则设在三、四层,高爽通风,让居住环境更加理想。
福建土楼的设计还体现了当地人善于利用自然通风调节温度的智慧。一般来说,组成庭院的四面房屋皆相互联属,屋面搭接,紧紧包围着中间的小院落。天井内皆有地面铺装及排水渠道。每幢住屋前则有宽大的前廊或屋檐,以便雨天时串通行走。天井既是引风口,又是出风口。风从天井吹向厅堂,进入通道,从后天井或侧庭院回归自然。
(《乌兰察布日报》)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