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钩沉>

橘井廉石

来源:发布者:时间:2019-12-17

陆绩,除了是一个“怀橘”的孝子,还是一个知名的清官。他的事迹,至今仍是为官清廉的好教材。

因为陆孙两家的恩怨,孙策死后,孙权对秉性刚直的陆绩颇为忌惮,屡屡打压。公元209年,他将陆绩派去偏远的郁林郡(今广西贵港市)为太守。当时,郁林是蛮荒之地,气候酷热,环境恶劣,疫痢流行,条件艰苦。陆绩上任后,走遍山山水水,了解民情,体察民生。他发动民众在南江村建筑郡城,并在南江上黄屯凿井,以改善饮水质量和生活条件,减少疫病传播。陆绩在郁林8年,不但爱惜民力,轻徭薄赋,让州郡得治,还严于律己,清正廉洁,深得百姓爱戴。在此期间,陆绩的幼女出生,他特地为她取名郁生,以表达对这片驻地的热爱。

公元217年,陆绩卸任时,准备从海路返回故乡吴郡,与别的太守离任时满载而归不同,他除了随身带了几箱书和简单的行李之外,再无他物。船夫见货物太轻,吃水太浅,担心安全不肯开船。于是陆绩上岸买了两大瓮咸菜和一担笋干压船,但船还是吃水太浅。而陆绩所带银两无多,情急之中见到岸上有一巨石,打听到是无主之石后,便请人搬上船压舱,方得以顺利地从广西沿着海岸线,一路航行到吴郡华亭。此事令陆绩千古流芳。后人作诗赞曰:“郁林太守史称贤,金珠不载载石还。航海归吴恐颠覆,载得巨石知其廉。”

那块压舱巨石,现保存在苏州文庙碑刻博物馆中,成为为官公正廉洁的象征。那是一块极为普通的花岗岩石,高约两米五,厚约六十厘米,宽将近两米。陆绩回到家乡后,舍不得丢弃,将它安置在老宅院中,和他以前栽种的橘放在一起。

想来,那么大、那么重的一块石,得多少人合力才能搬上船呀?而以如泰山一般厚重的石,来喻两袖清风,更是意义非凡。千余年后(1496),明代监察御史樊祉到苏州,命人将这块石从陆绩旧宅移至城中察院场新建的亭中,令人刻上“廉石”两字,并着以红色。清代康熙四十八年(1709),苏州知府陈鹏年将石移入苏州文庙之内。

陆绩取石之地,被称为“廉石大埲”,今存遗迹。陆绩和橘,也始终没有分离。陆绩在郁林南江村留下的井,被称为“陆公井”,五代时南汉贵州判史刘博古在井边栽橘一株,陆公井又被称为橘井、怀橘井,此地地名也被定为怀橘坊。清代光绪三十四年(1908),时任知县的东莞人蒋航将这一地带定名为“橘井名区”,牌楼至今尚存。橘,一直陪伴和见证着井、石,成为一种情操,妥帖安然地度过一个又一个大雪时节。(《北方新报》)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