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发布者:时间:2019-12-17
北古人说:“夏虫不可以语冰。”这话并不全对。时下北风呼啸,气温骤降,而在花鸟鱼虫市场,人工繁殖的蝈蝈,已经上市了。
康熙皇帝写过一首《络纬养至暮春》。络纬,就是蝈蝈。《帝京景物略》中说:“有虫,便腹、青色,以股跃,以短翼鸣,其声聒聒,夏虫也,络纬是也……以其声聒聒,曰聒聒儿。”聒聒儿,今通常写作“蝈蝈儿”,属于螽斯科昆虫,以卵越冬。而康熙皇帝诗中所咏的络纬,已经越过冬季活到了暮春——农历三月。诗中说:“秋深厌聒耳,今得锦囊盛。经腊鸣香阁,逢春接玉声。”——秋天,嫌它叫得吵人,如今却要把它养在锦囊里。整个腊月它都一直在叫,已经叫到了春天、融入了迎春乐曲。当然,这些蝈蝈儿是人工孵化的。
乾隆皇帝也写过一首《咏络纬》。诗中说:“群知络纬到秋吟(谁都知道蝈蝈秋天鸣叫),耳畔何来唧唧音(此时为何听到蝈蝈的叫声)?”他在这首诗的序中对此作了注解:“皇祖时,命奉宸苑使取络纬种育于暖室,盖如温花之能开腊底也。每设宴,则置绣笼中,唧唧之声不绝。遂以为例云。”奉宸苑,是内务府所属管理园囿、河道的机构。乾隆的这段序说,从康熙年间开始,奉宸苑就按照皇帝的吩咐,每年像在温室里养花那样,人工孵化蝈蝈,让它们叫到腊月底。年终设宴时,将它们装在锦笼中,听它们的叫声。这在清代已经成为惯例。王世襄先生听世代以繁育冬虫为职业的赵子臣说,赵子臣父亲听宫里太监说:每年春节到正月十五,皇宫的宫殿暖阁里摆设火盆、烧上木炭,周围架子上摆满蝈蝈葫芦,“日夜齐鸣,声可震耳,盖取‘万国来朝’之意”。(《北京晚报》)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