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钩沉>

西周“礼下贤者”网罗人才

来源:发布者:时间:2019-10-16

西周不同历史阶段的统治者,有一系列任贤的实际行动。

周文王时期,为了网罗人才,可以“礼下贤者”,甚至“日中不暇食以待士”。因此,各方贤能之士“多归之”。同时,周文王和周武王都好用“明德”之人,故“庶邦享作,兄弟方来”。

周王任贤的事例,给战国时期的读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在抄录文献中留下了这样的记载:“文王有闳夭,有泰颠,有散宜生,有南宫适,有南宫夭,有芮伯,有伯适,有师尚父,有虢叔。武王有君奭,有君陈,有君牙,有周公旦,有召公,遂佐成王。”

周成王时期,将大批殷遗民迁到成周洛邑。周公模仿商初任用夏朝官员的先例,任用了一些殷遗民中的有德之人,甚至“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恐失天下之贤人”。

西周末年的宣王时期,继续“进用贤良”,任用樊仲山父、尹吉父、程伯林父、虢文公、申伯、韩侯显父、南仲、方叔、仍叔、邵穆公、张仲为“卿佐”。

选官的任贤倾向,为西周社会流动开启了窗口。从相关材料来看,西周朝廷确实任用了一批出身寒微却富有才华之人。例如,周文王曾经“举闳夭、泰颠于罝罔之中”“太公行年七十而屠牛于朝歌”,后被文王“举而为天子师”。周武王灭商后,不少出身寒微的功臣、谋士得到任用。

另外,乡、遂里的贤人也可以通过乡大夫、遂大夫的考核和推荐来实现向上流动。例如,西周贵族毕公家的家臣献,因为贤能被家主推荐到楷国国君处任职。

可见,西周时期并不像一些专家所说的阶层固化,而是存在社会流动的。(《解放日报》)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