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国内>

云云村满满的正能量——访稷山下王尹村党支部书记卢建师(下)

来源:发布者:时间:2019-09-18

▲卢建师接受本报记者采访 张建群 摄


□记者 张建群 薛丽娟

出发前,我们其实带着许多疑问。然而,在我们的面前,又有这位名叫卢建师的党支部书记一串闪着光芒的事迹:

他从自己家里拿出数十万元的血汗钱,在稷王山下,深挖560米,打出了一眼出水量在每小时50立方米以上的泉水井;

他在村子里的3000亩荒沟上做文章,垦荒种粮,年收入7.5万公斤小麦和玉米。这个数字相当于下王尹村全村优质土地全年产量的五分之一;

他主持改造村子里已经用了30年、严重老化的地下水网,制定了让人惊叹的、可操作性极强的制度……

还有许多闪光的事迹:种板蓝根,以板蓝花为媒办花会,吸引人气;以后稷的农耕文明为载体,办农耕运动会,传承文明,以文化人;他对国家一号文件学得深、悟得透、用得实;他参加上级培训,10天学习时间,写完了一个厚厚的笔记本。

这是一个不简单的人,虽然只是一个生长在稷王山下的农民的儿子,但人们相信,他的血液里流淌着大山的伟岸、担当、胸怀,还有深沉的大爱。

一口“要命”的水井

下王尹村长期缺水,村子里有一口老井,天长日久,有一天忽然不出水了。

几千人的大村,没有了水,是天大的事儿。卢建师一边安排人修理,一边通过村里的深沟,用管道从外村引水。他还下决心,再打一眼深水井。

他不能让全村的父老乡亲跟着他们这一班人没水吃,不能让党的基层组织在群众面前抬不起头。这不是他的性格,也不是他的作风。

打井,缺钱,他垫。

施工单位对在稷王山下打井信心不足,他说,你们只管尽力打,出水我掏钱,不出水还是我掏钱。

施工队进了下王尹村,选定了村南那块地开挖。

1米、2米、10米、20米、100米、200米,但就是没有一滴水。更让人灰心的是,钻头遇到了岩石层。

人们都知道,遇到岩石层,十有八九出不了水。糟糕的是,因为突然停电,钻头卡在岩石中,不能动弹。已经砸进去了几十万元,眼前却是这样一种比糟糕还要糟糕的情形。在现场的村委主任脸变了,一天之后,他才将坏消息告诉了卢建师。

卢建师的脸也变了,心急如焚都远不能表达他那一刻的心情。难道这几十万元的血汗钱就白撂了?难道要在他们这一届班子手里打出一个黑窟窿?难道真让下王尹村老百姓盼水的梦成为泡影?

这沉沉的黑锅他背不起,也不愿背。但是,冰冷而坚硬的岩石默不作声,好像也要看卢建师这一班人该怎样走出困境。

“内忧外患,媳妇埋怨、工程队叹气,在现场负责的两名村干部也都灰心丧气!”在巨大的压力面前,卢建师的脑海忽然涌上了一个念头,要是真打不出水,这几十万元的工程款他全部负担,决不让老百姓受一分钱的损失。他还要引咎辞职,决无二话。

痛定思痛,他找到了施工队队长开始深谈。“难道对停电就没有做任何预案?如果真没有做预案,钻头埋在石头里就是人为事故。我是说过打出水我付工程款,打不出水我也付工程款,但前提是施工队要科学施工、全力以赴了!”

队长看他变脸失色,安慰他,已经见水了,一个小时10立方米,也不算挖了个黑窟窿。要不然,见好就收,就这样吧!

卢建师知道,只有出水量达到每小时50立方米,全村人的吃水问题才能得到根本解决。

现实就是现实,问题就是问题。在全村人吃水问题面前,容不得半点马虎和将就。

经过长谈,两个汉子达成共识,继续往下打,花多少钱也在所不惜。

钻头又开始剧烈地转动了,只是声音更加尖利刺耳,力度更大了!10米、20米、100米、200米,深度到了560米,一股清泉喷涌而出,水量远远超过了每小时50立方米。

工人们欢呼起来,乡亲们欢呼起来,卢建师却没有欢呼,而是默默地离开现场,慢慢走回村子。一首诗在他的胸中澎湃:风樯动,龟蛇静,万般神灵皆无恙,我自岿然不动,终归邪不压正。喜稷王佑故里,五百米下,泉涌水清;看山村花烂漫,男耕女织,春和景明;演追思后稷戏,乡村振兴,指日可待;梦潮水游人现,我等荣为,云云(下王尹村亦称云云)人!

村里多了一口出水量在每小时50立方米以上的水井,而且是水质极好的深井,卢建师知道,这对于缺水的下王尹村来说,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

高速路从村口经过,为下王尹村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党的脱贫攻坚政策与乡村振兴战略,给了下王尹村支持与力量。如今又有了水,下王尹村发展的机会,来了!

这一口井不仅属于下王尹村,也拨开了稷王山缺水的乌云,沿山的其他村子均焕发了建设生产振兴乡村的斗志。

有三个村子已经开始为村里打井了。

打井成功,县里的扶持来了,市里的扶持来了,在运城市委党校参加培训的通知也来了!

“你自己努力奋斗了,别人才可能帮助你,一切正能量才可能涌向你!”卢建师说。

一幅描绘中的蓝图

有了水,卢建师发现,因为经济收益不那么可观,村里种粮食的人越来越少。种粮的人少了,吃粮怎么办?他又开动了脑筋:开荒种粮。

下王尹村原有3000亩荒沟地,沟里荒草丛生,沟沟坎坎。卢建师承包了100亩地,开上推土机,开始平田整地。

稷王故里,自古以来就有农耕的传统,农民种地是最踏实的事情,也是最长久的事情。卢建师要干的,就是这件最靠谱的事。

第一年,100亩地打了两万公斤粮食;第二年4万多公斤;第三年收了7.5万公斤。

产量上来了,效益也有了。典型引路的效果最明显,有两个外出务工的年轻人,看到卢建师干得风生水起,也回到村里开始开荒种田。下王尹村的田地里,焕发了宝贵的生机。

卢建师是学习型人才,也是研究型人才。他研究美国的农场耕作方法,尝试用免耕法,增加作物产量和质量。他将草覆盖于土地上,既可保墒,又节约了人力,还保证了作物安静生长。

他种的玉米味儿香、个儿大,每年成熟前就有客商全部包销。

他尝试秸秆还田,决不轻易使用化肥;他研究日本人种田,先撂荒以节省地力,改善土质。世界上先进的农业文化,被他活学活用了。

卢建师考察了许多乡村振兴的典型村后,得出了结论:乡村振兴,必须利用好村子里现有的人,激发他们的活力,建小型家庭农场,才能使土地效益最大化。乡村经济繁荣了,才能吸引进城务工者再回到家乡来。那种动辄千亩万亩的大项目,因为缺少人力与技术,并不适合现代乡村发展。

乡村振兴,要吸引年轻人,应先栽梧桐树,好招凤凰来。振兴的根本是人,年轻人回到农村,基层组织才有接班人,田地里的现代农业建设才有人去完成。

最近,有媒体报道,未来一段时间内,国家相关部门将投意向资金千亿元,用于乡村旅游事业。卢建师说,乡村毕竟是我们的根,是许多外出者的家园。

下王尹村村口原本是两片荒沟地,卢建师带领大家利用高速公路建设的尾土,填平了沟壑,栽上了树木花草。

村子里的巷道,卢建师采用“各人自扫门前雪”的办法,分给各家各户自己栽种家门口的树,并且负责成活管护。如今,下王尹村,花木葳蕤,景色宜人。

卢建师还组织村里的妇女代表们去运城岚山根学习考察,准备在村子里建设农家乐;准备扩大药材种植面积,将来让城里人到下王尹村参观、采摘,体验农耕文明、品尝山村美食……

“没有国家修的高速公路,下王尹村没有今天。没有国家的扶贫政策和乡村振兴战略,下王尹村可能也没有今天。好在,党中央的好政策已经到了身边,我们村‘两委’一班人会用好党的政策,一鼓作气,一张蓝图绘到底,让下王尹村成为新时代的美丽乡村,让城里的朋友来了就不想走,让游子们回来了就不愿意走!”卢建师说。他脸上洋溢着的自信笑容,深深感染了我们。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