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钩沉>

古人致仕之后

来源:发布者:时间:2019-09-17

“少小离乡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当两鬓斑白的贺知章回到家乡,他看到的是陌生的乡人及熟悉的清波。此时的贺知章已八十六岁。他是浙江有史以来的第一位状元,当年发奋读书,便是为了能报效国家,未曾想到,离开家乡已经整整五十年了。贺知章因病困身,落叶归根之念愈烈,他向皇帝上疏,请求回归故土,终如愿以偿。在生命的最后时光里,他落笔数行、吟诗数首,未几,安然离世,却为中国人留下了千古不散的一缕乡愁。“乡音无改鬓毛衰”,关于古代官员致仕后的故事,不止贺氏一种,从来都是精彩纷呈。

清代名臣魏象枢告老还乡时已六十七岁,他不喜送迎之风,于是乘着一轮月色起程还家,没想到却遭人举报。有人猜忌他几箱行李当是经年搜刮的金银财宝,魏象枢坦坦荡荡,将箱子打开,没想到装满了铁钉。原来,魏象枢深感家乡风大天寒,特地买来准备赠予乡亲们,用以加固房屋。“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稳如山的是那一襟济世情怀。

致仕为民的好官,几千年来,在九州大地星罗棋布。明代曾任御史的徐恪,在致仕后仍想着如何为乡里谋利。“秋季里来稻谷香,徐都堂告老回家乡。开河修坝除水害,廉让美名立让塘。”徐恪的事迹在悠扬的河阳山歌中世代传唱。

五代十国的周矩避乱迁徙,择地安居后,无官身未轻,创筑槎滩、碉石二陂,并规定“二陂为两乡九都之公陂,不得专利于周氏”,以解民旱涝之忧。其子周羡,致仕还乡后,惦念父亲创槎滩陂之艰难,即用积攒的俸禄增买“田三十六亩、旱地五亩、鱼塘三口、佃人七户”,由此保证了后世修陂的经费来源。碧水平缓,江西泰和这一水利工程已流淌千年,至今仍在发挥作用。(《中国纪检监察报》)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