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发布者:时间:2019-08-29
夜幕降临,万荣县贾村乡大甲村又“亮”了起来。几十种美食散发着诱人的香味,小吃摊前排起长队,舞台上游客和村民一起载歌载舞,高耸的文星台上的灯光照亮了整个村落,孩童们在长廊里嬉戏……
在偏远而宁静的乡村一隅,大甲村如今已告别“夜太黑”,以独特的“夜经济”让当地村民致了富,也让村里的集体经济有了新的增长点。
“破村落”的美丽蝶变
大甲村位于贾村乡东南,全村有6个居民组348户,苹果是村里的主导产业。“由于村子地处偏僻,距离县城较远,村民们原来除了白天干农活,晚上几乎没有任何娱乐活动,生活很枯燥。”漫步在村中如今平整洁净的水泥路上,大甲村党支部书记李红卫十分感慨。
2010年发生的那一幕让李红卫至今难忘——一辆到村里收苹果的轿车陷进了泥泞的进村路上动弹不得,果客生气地发牢骚说这是个“破村落”。晚上谈完生意想吃点东西,村子却四处不着边,一片死气沉沉。这让他当时的脸上实在无光,心里至今想起都堵得慌。那年村里的集体经济年收入也为零。
“村里的改变是从2016年前后开始的。”村民丁其军说。2016年,大贾村开始实施美丽乡村建设,按照工程规划,村里下决心从道路硬化入手,首先改变村里的进村路和巷道路面。随后,一项项工程也先后铺开,自来水管、电力线、通信电缆等“五线入地”,生活污水截污纳管,拆除违法搭建物……随着基础设施的不断提升,昔日的“破村落”一点点旧貌换新颜,终于变得越来越美丽了。
红火火的乡村夜市
村子逐渐变样了,这之后该怎样维护呢?村里又没有一分钱收入。
大甲村村委会主任谢海俊说:“村干部一直在思考如何维护项目设施问题,为避免本村和周边村产生同质化竞争,‘夜市’这个项目进入了我们的视野。”加之周边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陆陆续续有不少有投资意向的村民找上了门。说干就干,大家一商议,很快就成立了夜市管理委员会,探讨起了如何干。
为了吸引商户,村里先购置了50套统一的桌椅板凳,以及20顶凉棚,供商户免费使用。同时,结合村里的党建文化元素,以红色为基调,别出心裁地为餐饮服务人员提供了统一的八路军服装,作为一个特殊的举措来吸引游客。村里还制定了夜市管理办法,规范了服务人员的礼仪要求等。
为了便于集中管理,形成规模,更加凝聚人气,大甲村以村里的文星台为依托,以文星进村路、文星文化广场、德孝长廊、法制长廊、小游园等为背景,加大亮化、美化力度,依次打造了交谊舞、卡拉OK、儿童游玩等功能区块,以村里的戏迷为骨干力量,设置了每个星期六的戏曲专场节目,吸引游客。
2018年4月28日,大甲村夜市正式开启,一经运行便立刻吸引了四面八方的数千名村民游客前来。每到夜晚,从进村路到文星文化广场,9米宽的大路两边便停着满当当的车辆,一派车水马龙、灯火辉煌的景象,热闹非常,小小的夜市成了方圆乡村的最大亮点。“是夜市让我们村的夜晚‘活’了起来,也‘火’了起来。”李红卫难掩喜悦之情。
“夜经济”惠民富村
村民李建荣原来在建筑队打工,有一把好手艺,也有稳定的收入,但自家门口如今办起了夜市,并且相当热闹红火,看得李建荣和妻子心里直痒痒。于是,李建荣夫妇当机立断,决定也办起一个专卖砂锅、麻辣烫的小吃摊。由于口味好,服务热情,每到晚上,他的小吃摊位常常一座难求。说起收入,他总是笑着说:“好着哩,差不多,满够我家一年的花销啦!”
“踏着乡村‘夜经济’发展的步点,我相信这会是乡村振兴的一种新的‘打开方式’。”谢海俊高兴地说。
据了解,“乡村夜经济”的红火让大甲村夜市发展到了固定大型摊位20余个,临时流动摊位则随时进驻,从业人员超过200余人,并逐渐辐射到周边的荣河、高村、裴庄、光华等乡村一带,甚至相邻的临猗县顾客也晚上驱车前来。这不仅给村民带来了不菲的收入,也逐渐给村集体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靠着村里的统一服务,村里每年的服务性收入也慢慢增加了。“如今,村集体经济每年大约有10万元收入,能更好地为村里办一些事情了。”李红伟说。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