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发布者:时间:2019-06-29
“铸魂工程”——
新时代师生要有“思想力”
在今年5月的一堂公开课上,围绕《鸿门宴》中项伯这个人物到底如何评价和认识,学院附中的师生们展开了激烈讨论。有人认为,项伯连夜赶往沛公军中报信属于知恩图报,应当肯定;有人认为,项伯不顾大局出卖军情属于叛徒,应当否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激烈的碰撞中,师生们思想的光芒频繁闪烁。
“不要人云亦云,也不要唯唯诺诺;不要盲目听从,也不要教条主义。我们就是要培养敢于思考、善于思考的老师和敢于质疑、善于思辨的学生,”校长杨因保说,这是学院附中的“铸魂工程”。
7月1日,高一、二年级的学生将迎来美好的暑假生活。放假前,他们每人都收到了一份学校精心编制的“预习案”。翻开“预习案”,里面是下一学期即将学习的课程内容、知识要点,还有量身制作、张弛有度的假期生活安排。按照这个“预习案”执行,学生不仅可以过一个丰富充实的暑假,而且在假期结束时,就已经对新学期即将学习的内容做到初步了解和浅层思考。他们只需要将预习中发现的问题,上传到自己的学习小组微信群里,即可和组内同学展开讨论。依然讨论不出结果的问题,提交给老师。老师根据学生提交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地教研和备课。课堂上再抛出各个小组的问题,师生共同探究并进行小结。课后,学生还需要对考试和训练中暴露出的问题进行反思和改正。这就实现了课前思、课中思和课后思的结合,学生思、教师思和共同思的对接,在反复思考中,激发师生的“思想力”。
“动车工程”——
高质量学习必备“学习力”
“胜负由吾不由天,谈笑戎马惯狼烟,争,天地有数;战,败吾不存……”
“纵你有豪情万丈,敌不过我一马当先;纵你有青春热血,敌不过我永拔头筹……”
这是摘自学院附中1802班的《挑战书》和1801班的《应战书》内容。慷慨激昂、跃马扬鞭的战斗豪情跃然纸上,奋力拼搏、激流勇进的学习热情振奋人心。
在学院附中,“对抗”是个高频词汇,每个学生耳熟能详;“对抗”更是一种竞争常态,每个学生乐此不疲。同一班级内,小组与小组经常“对抗”;同一年级内,班级与班级经常对抗。周一,甲班的A组与乙班的A组对抗语文,周二,甲班的B组与乙班的B组对抗数学……
无处不在的“对抗”,形成了一种竞争文化,让学生和老师们都感到“时时有竞争,刻刻要努力”。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被真正激发了出来,老师教学的钻研劲头也被激发了出来。当第二天“激情早操”结束,教务处宣布昨日对抗结果的时候,所有师生的心都被提到了嗓子眼。而当一面写有大大的“胜”字的流动红旗“名花有主”时,新一轮的对抗激情又被重新点燃。这种对抗和竞争,在学校的正确引导下,逐渐形成一种强大的学习力,推动着所有师生“撸起袖子加油干,马不停蹄往前奔”。
“动车为什么跑得快?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动车的每一节车厢都有动力,所有动力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合力。我们打造‘动车工程’,就是希望给每个老师和学生都装上发动机,让他们都有动力,学生主动学,老师主动教,最终实现高质量成长。”杨因保说。
“高铁工程”——
高效率运转全靠“执行力”
“一二一!一二一……”每天清晨6点10分左右的校园,都是一幅让人激情澎湃感慨万端的壮丽图景:一队队的学生从宿舍、教学楼等各个方向跑出来集合。早到的学生一边等待其他同学,一边双手举着“学习要点”高过头顶大声诵读。6点15分“激情跑操”开始,伴随着音乐声,一个个整齐的方队喊着口号在校园里匀速平移,很是壮观。跑操之后,是教务处的“对抗开奖”和各个班级的“晨训”环节。所有师生一天的学习热情,都在这个时段被充分点燃。
激情跑操、晨训、对抗赛,每一环节坚持下来都需要强大的执行力,不然无法落实到位,也看不出明显效果。为了确保师生高质量的学习状态能够持续稳固,整个教育机制高效运转,学校又提出了“高铁工程”。杨因保说:“有方向、有轨道、有制度、有执行,高铁才能有条不紊通畅运行。学校要打造高铁工程,必须坚持‘一二一,齐步走’。也就是每提出一项革新措施,每制定一项规章制度,全体师生都必须毫不犹豫地坚决执行,这样才能实现高效率运转、高速度前行。”
为此,学校制定了《晨读实施办法》《学生自主预习办法》《教师聘任办法》《学生管理扣分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其中,《教师聘任办法》一经出台便引起了极大轰动,不少老教师甚至强烈抵触。因为,新的办法规定,所有教师必须通过竞聘上岗。年级主任聘任班主任,班主任再聘任代课教师。所有聘任关系均是双向选择,一旦出现无人聘用的教师,将被安排到其他空缺的教学岗位“高职低聘”,降低一级聘任。依然无法胜任的,将接受限时待岗培训或转岗处理。
这就倒逼老师们不得不放低身段,勇挑重担。优质教育资源重回课堂,受益的当然是广大学生。
“我们有这个信心!”杨因保说,他将身先士卒、率先垂范,维护制度权威,锤炼师生执行力,确保他们的“动车组”在安全稳健的“高铁系统”内,朝着既定目标高速前进。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