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日报发布者:时间:2015-12-02
创建文明的“河津标尺”
■张娟玲
文明城市对一个地方意味着什么?河津人用行动给出了答案:街道上,交通便捷绿意盎然;社区里,老百姓对身边的道德模范故事津津乐道;机关单位中,群众办事越来越快捷方便……对于两次蝉联“省级文明城市”称号的河津来说,文明不仅仅是一个创建目标,更是人们的一举一动,是城市的一草一木,是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
着眼发展抓创建
“我们抓创建,不是为了图虚名、拿牌子,而是要通过这一载体,不断地提高我们的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为发展添动力,让百姓得实惠。”河津人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
该市紧紧围绕建设绿色富裕繁荣和谐的现代化工贸城市的目标,主动顺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把文明城市创建与民生工程相结合,不断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将财力向民生工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倾斜,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好、更公平地惠及全市人民。让广大群众从中得到了实惠,理解、支持、参与创建的热情空前高涨。
近年来,该市先后实施了涉及住房、医疗、供水、绿化等各方面的民生工程,完成北城护坡台地供水管网建设工程,积极启动城市集中供热工程,加快“气化河津”建设,新建城市生活垃圾中转站和环保公厕,加强城市垃圾处理场和污水处理厂运营管理,完成耿都大道、紫金街北延、莲池公园和市区桥涵、沿街标志性建筑物等绿化亮化,全方位营造舒适的城市环境。同时,该市还积极发展商贸服务业,完成了香江购物广场二期项目建设,为市民提供多样化的生活服务。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培育特色文化品牌,深入挖掘龙门文化,提升鱼跃龙门、薛仁贵寒窑、双峰山自然生态保护区等旅游文化知名度。
瞄准问题抓创建
为使文明城市创建“接地气”、“保长久”,该市以文明城市测评体系为标尺,从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抓起,把创建过程变成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针对干部队伍中存在的责任心不强、作风不扎实、工作效率不高等突出问题,该市开展了创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机关,创建成本最低、效率最高、服务最优、信誉最好环境等活动,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削减审批事项,政府机关的办事效率逐步提高。将创建指标量化分解,实行“五定”到位,即定任务、定进度、定责任、定考评、定奖惩,使创建工作与经济工作和其他业务工作一并纳入各单位领导班子目标考核范畴。
在创建文明城市过程中,该市认真践行建设与管理并重、管理与治理同步,围绕重卫生、强环境、严秩序、抓细节、建机制,一方面住建、城管、交警等职能部门密切协作配合,深入开展集中整治活动,确保城市形象在短期内有一个大的改观。另一方面,加强日常管理和服务,对市容市貌和公共秩序,落实执法责任,列出工作台账,实行“网格式”管理,消除盲区。对问题较多、容易“回潮”的地区,组织专门力量,实行“阵地式”管理,将责任落实到人,一件一件落实、一项一项推动,让群众从创建中感受到真真切切的变化、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聚焦核心抓创建
下化乡半坡村乡村医生贺俊峰,从医10年累计为群众垫付医药费20万元,减免困难户医药费两万元。山西铝厂水电分厂工人胡斌林16年无偿献血50多次5万毫升,相当于一个人全身换了8次血液,被誉为名副其实的“献血英雄”。他们是河津市“道德模范”评选活动中涌现出的代表人物,引领着一座城市的文明高度。
在文明城市创建中,该市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创新形式、丰富载体,重新修订了《河津市民文明公约》,完善了《文明河津人“十不准”》,大力拓展群众基础,持续开展了文明交通、文明餐桌、文明旅游、告别不文明行为等活动,让文明的氛围充满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大力推进志愿服务活动,全市有各类志愿者1.5万余人,志愿服务活动蔚然成风。“道德讲堂”、道德文化长廊等城市社区文化墙建设全面展开,建立标准化“道德讲堂”27家,组织开展“民间是非评说”、“知荣明耻,共建和谐”等主题实践活动,对所有拟任干部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先进典型人物进行道德诚信考察,提高公众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认知度。组织开展“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活动,对食品药品行业中存在的见利忘义、制假售假等违法行为,加大惩处力度,加强日常监管。在窗口服务行业开展文明服务竞赛活动,有效改进了窗口单位的工作作风和服务质量。
创建,顺了民意,暖了民心。行走在河津大地,城市干净整洁、秩序井然,人们举止文明、安居乐业。文明,已渐渐在每一位河津人心中扎下根来,并孕育出一朵朵幸福之花。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