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

细微践初心 实干暖民心

——记全市优秀共产党员,垣曲县社区服务中心党组成员、副主任闫楠

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11-24

脚步穿梭于楼宇之间,声音回响在群众耳畔,行动落在民生细微处。自2023年扎根社区工作以来,闫楠始终以共产党员的初心为标尺、使命为航向,将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居民需求当作行动指南,交出了一份社区治理的优异答卷:“社区议事厅”在垣曲县各社区落地生根,民情民意搭上了“直通车”;特色志愿服务品牌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邻里互助渐成风尚;一件件民生实事精准落地,社区环境焕然一新,居民心里暖意融融……

在垣曲县社区服务中心党组成员、副主任闫楠心中,民生小事就是头等大事。他把温暖送进千家万户,将实效写进群众心坎,用踏实而坚定的步履,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职责与担当,书写着一名社区工作人员的实干答卷。

议事厅里听民声:

小空间撬动大治理

垣曲县是典型的“小县大县城”,管理范围大、居民结构复杂,社区工作面临诸多挑战。

“邻里间的小摩擦若不能及时沟通化解,很容易积累成大矛盾。”闫楠曾在金华社区担任党支部书记期间,处理过许多居民纠纷。他深刻认识到,化解纠纷、促进和谐的关键在于激发居民的主人翁意识,要推动居民从“旁观者”到“参与者”,再到“共建者”的转变。

2024年,闫楠赴县社区服务中心工作,结合基层经验,经过多方调研,开始着手打造“社区议事厅”。

“群众诉求应在一线解决。我们可以盘活社区闲置空间,打造议事平台,让居民‘下楼即可议事,随时都能参与’。”闫楠回忆道。

这一构想迅速落地。今年3月,垣曲县创新推出“社区议事厅”机制,构建起“民事民提、民事民议、民事民决、民事民办”的工作机制。议事厅不限于固定场所,小区长廊、党群服务站、居民家中,皆可成为议事现场。

“电动自行车没处充电,要增设充电桩”“小区缺少休闲长椅”……今年8月,杏林社区逸景花城小区的居民代表与社区干部、小区党支部党员、业委会成员、物业人员在逸景花城小区居民议事厅召开议事会。居民有所呼,社区有所应。仅一个月,电动自行车充电桩、休闲长椅等设施相继落地。

“以前有事没人管、管不好,现在议事厅在楼下,随时议事,随时解决问题。”居民王师傅高兴地说。

府前社区打造河“盼”之声,学苑社区设置“51共融”议事长廊……截至目前,该县已建立45个各具特色的“社区议事厅”,议事厅累计收集居民自治议题371项,成功解决停车难、充电设施建设、邻里纠纷调解等民生问题322件,办结率达86.79%,其余49项正有序推进。一个小小的议事空间,正悄然撬动着社区治理的大格局。

志愿服务暖人心:

小品牌汇聚大能量

社区是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直接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幸福感与获得感。然而现实中,社区资源有限,仅靠自身力量,难以满足居民日益多元的需求。如何破局?充分挖掘社区内的志愿服务潜力,成为一条切实可行的暖心路径。

“过去,居民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积极性不高,有特长的居民缺乏展示平台,有困难的居民找不到帮扶渠道,资源难以对接。”闫楠深有感触。他意识到,志愿服务的关键在于“精准”,要让资源流动起来,实现服务与需求的高效匹配。

今年,在闫楠的积极推动下,垣曲县社区服务中心启动志愿服务品牌建设。他与同事们深入各个社区,仔细摸排居民特长、倾听群众心声,因地制宜打造了一系列富有温度的志愿服务品牌。

条西社区内有一所特教学校,闫楠多次走访后,协助社区创建了“蓝星星”关爱特殊儿童志愿服务品牌。“爱心志愿者与学校合作,可以在互动中增强孩子们的实践能力。”他说。

在学苑社区,一间约60平方米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被居民亲切地称为“985学堂”。每周五下午,这里就成为孩子们课后学习的温馨港湾。学生们伏案学习,志愿教师则在一旁提供义务辅导。

在垣曲县,这样的志愿服务品牌还有许多:七一社区依托爱心商户众多的特点,推出“周四公益日”,为老年人提供义务理发、上门清洗家电等服务;铜矿峪社区老年人口比例高,热心退休人员多,于是组建起“银发先锋”志愿服务队,建立邻里结对、互助养老的暖心机制……

在闫楠的协调下,各社区将在职党员、包联单位党员、社区工作者和爱心志愿者等多方力量有效整合,逐步构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新格局。

“现在,一个社区至少有一个志愿服务品牌,”闫楠表示,“志愿服务品牌建设不仅激发了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热情,还精准地解决了大家的实际困难,让幸福感看得见、摸得着。”

人才服务双下沉:

小举措传递大温暖

机制的顺畅运行,离不开人才的支撑。闫楠在调研中发现:“社区里‘藏龙卧虎’,许多党员具备专业技能,把他们组织起来,就是社区治理不可或缺的生力军。”

今年4月,在他的积极推动下,垣曲县成功组建起一支388人的“党员人才库”,覆盖教育、医疗、法律等多个专业领域,为社区精细化治理注入了强劲的智力支持。

“居民有法律问题需要咨询,法律专业的党员志愿者就能及时提供服务。”闫楠解释道。

人才汇聚成基,服务向下扎根。如何把党和政府的温暖精准送达,考验的是社区治理的智慧。闫楠将主动发现机制与网格化管理深度融合,推动服务模式从“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转变,使各项惠民举措精准直达最需要的群众。

“走访中发现,一些困难群众面临困难时,不知向谁求助、如何申请帮扶。党和国家有这么多好政策,我们必须确保这些政策落到实处、惠及民众。”闫楠说。

如今,在各小区的政策宣传栏上,各类惠民政策、帮扶措施清晰罗列。“要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读懂政策、享受红利。”闫楠坚持每月深入包联小区入户走访,倾听困难群众心声,积极协调解决基础设施改善等实际问题。

“社区工作离不开公平、公正、公心。面对特殊困难群体,更要以家人般的态度去对待,竭尽全力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闫楠语气坚定。

面对居民的急难愁盼,他主动作为,积极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推动一件件民生实事从“纸面”落到“地面”。从协调老旧小区改造,到改善人居环境;从化解邻里纠纷,到帮扶困难家庭,他用实实在在的行动,把党的温暖送进千家万户。

“社区工作看似平凡,却直接关系到百姓的幸福感。”闫楠常说,“只要我们用心用情用力,就能让每一个小家、每一个社区都充满温暖和力量。”怀着这样的信念,他继续奔波在社区的大街小巷,用脚步丈量民情,用行动温暖民心,在平凡的岗位上续写着不凡的篇章。

(本报记者 曹欣怡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