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

盐湖区——

城乡供水一体化 幸福“流进”千万家

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11-17

本报讯(特约通讯员 乔沼珲 王 洁)“十四五”以来,盐湖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力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着力实现城乡供水“六同”目标——同源、同网、同质、同价、同监管、同服务,成功破解农村供水难题,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水动力”。

近日,走进盐湖区龙居镇罗义村村民张七一的家中,一幅温馨的生活画卷映入眼帘:厨房里,家人正在用自来水清洗碗筷,不远处的洗衣机快速运转……谁能想到,这寻常的场景,在几年前却是村民们遥不可及的奢望。

“以前我们村7天才放一次水,家家户户都得备着水缸、水窖储水,用水特别紧张。现在家家都装了热水器,随时能洗澡;厨房里装了电热宝,洗碗、淘菜都用热水,坐便器、洗衣机也都用上了自来水。最主要的是现在不管什么时间、什么地点,都能轻松交水费,我们老百姓打心底里高兴。”张七一感慨地说,自从专业供水公司进村后,村里的用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定时供水”到“全天候用水”,从“储水度日”到“即开即用”,罗义村的用水变革,正是盐湖区以民生工程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写照。如今,这样的改变已惠及盐湖区48万农村群众,24小时的稳定供水成为常态,农村供水规模化程度达到88.82%。

这场用水变革的背后,离不开科学布局与制度创新的双重支撑。2020年,盐湖区委、区政府依托浩吉铁路中条山隧道排水资源,启动南山水源置换工程,并同步建设“十四五”规划民生重点工程——解州净水厂,从源头上破解了水资源分布不均的困境。

2021年,解州净水厂正式投运,不仅覆盖了5个乡镇(街道)45个行政村的10万余名群众,更构建起“三级检测+在线监控”的全链条质控体系。该水厂要求班组每小时巡检、厂级每日检测、水质中心定期抽检,再加上实时在线监测设备,为城乡居民饮水安全筑起坚固防线,每年还会对出厂水进行106项水质检测全分析,确保水质达标。

在提升供水能力和智慧化管理方面,解州净水厂持续发力。“2023年,我们对水泵和净水设备进行了升级改造,日供水能力从1.5万立方米提升到两万立方米。”运城银龙水务有限公司总调中心负责人张鹏介绍,公司还建设了水厂运行监控系统,“通过这个系统,我们能实时监测到各车间设备运行状况,在中控室远程调节参数,既提高了效率,又降低了人工误差。”

与此同时,盐湖区还建立健全管理机制,推行“政府监管、企业化运营、专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模式,落实“三个主体”责任,实行网格化分区管理,推出“358限时通水制”“一站式服务制”,组建专业抢修队伍,确保“1小时到达现场,小修6小时内完成,大修12小时内完成”,全方位保障管网正常运行。

“下一步,我们将根据水利部、省水利厅相关规划要求,在县域供水统管基础上,依托小浪底引黄工程、半坡调蓄库和半坡水厂,新建引水管道20余公里、输水管道37公里,以及改造加压站3座。”盐湖区水务局副局长赵晶介绍,项目实施后,可新增规模化供水人口3.61万人,规模化供水覆盖人口比例将提高到93.36%,自来水普及率将实现100%,有效解决北部区域水源不稳定和输配水能力不足的问题。

据悉,盐湖区正全力推动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管理纳入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轨道,为实现2035年农村供水现代化筑牢基础。如今,解州净水厂已与大渠、北城等水厂实现互联互通,持续扩大供水范围,提升供水保障率和水质。

从“解渴”到“解忧”,从“水困”到“水兴”,盐湖区的城乡供水一体化改革,不仅润泽了千万家庭,更激活了乡村振兴的“水动力”。随着智慧水务的不断深化和规模化供水的全面覆盖,这股“幸福水”必将流得更远,滋养着盐湖大地迈向更美好的明天。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