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11-17
日前,2025年全省地膜科学使用回收技术培训班在运城开班。此次培训汇聚全省11市、115个农业县(市、区)农业农村部门负责人及业务骨干,特邀省农业生态环能创新团队专家授课,为全省地膜污染防治搭建交流协作平台。
“培训班落地运城,是对我市农业农村工作的肯定,更是对农业生态绿色发展的鞭策。”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表示。
近年来,运城以创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为目标,聚焦地膜“使用、回收、执法”三端发力,构建全链条闭环管理体系,通过推广加厚农膜、可降解地膜,推进废旧农膜回收,强化执法监管,形成地膜治理“运城方案”,为全省提供可复制经验。
源头管控提质效
绿色地膜护良田
“你看这地膜,轻轻一捏就碎了,在地里几个月就能自然降解,再也不用担心污染土壤了。”在夏县南大里乡小王村的移动果蔬产业园草莓大棚内,参加全省地膜培训班的学员们围着一排排黑色农膜热议。这些看似普通的农膜,厚度仅0.008mm,是可以在田间230天内自然降解的全生物可降解地膜——它能在自然环境中逐步分解为水和二氧化碳,从源头破解了传统塑料地膜带来的“白色污染”难题。

在夏县南大里乡小王村的移动果蔬产业园草莓大棚内,专家们查看可降解膜种植的草莓。
“从事农业环保工作近30年,我深刻体会到,地膜污染防治既是践行‘藏粮于地’战略、保护耕地质量的必然要求,更是推动农业绿色转型、建设生态宜居乡村的关键举措。”朔州市右玉县农业农村局环保和农产品监管站工作人员谢素斌在观摩现场由衷感慨。而运城在地膜使用端的一系列扎实举措,正为全省地膜污染防治提供着可借鉴的实践样本。
近年来,运城市聚焦地膜使用源头,以“规范化、专业化、精准化”为抓手,层层压实责任、细化举措,推动地膜科学使用落地见效。在政策保障上,我市紧密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农用薄膜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制定印发专项工作文件,明确农业农村、生态环境、市场监管等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责,构建起“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确保各项任务有人抓、有人管、有成效。
队伍建设是工作推进的核心支撑。运城市在市县两级同步成立地膜科学使用专家指导组,组建由农业技术骨干、科研人员组成的专业团队,为地膜产品遴选、科学使用规范、废旧地膜回收处置等环节提供全方位技术服务。同时,印发《关于严格把控试点项目地膜产品质量的通知》,对地膜厚度、拉伸强度、降解性能等关键指标作出明确要求,从产品质量上筑牢环保防线。针对试点工作,各县级均成立由副县(区)长任组长的地膜科学使用回收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资金、技术、人力等资源,确保试点任务有序推进。
在任务落实上,运城市坚持精准发力,将地膜科学使用回收试点任务逐级分解到乡、到村、到农业经营主体、到具体地块,优先选择种植大户、农业企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实施主体,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截至目前,2023年度、2024年度地膜科学使用回收试点任务已全部完成,相关资金也已足额拨付到位,一批绿色环保地膜在小麦、玉米、果蔬等作物种植中广泛应用,既保障了农业生产需求,又守护了耕地生态环境。
闭环回收筑防线
变废为宝促循环
细雨淅沥中,盐湖区金满园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院内的废旧农膜收储站格外热闹。一排满载废旧农膜的小三轮车整齐停放,参培学员们举着手机,认真拍摄着桌子上的地膜回收全流程台账,不时低声交流着收储流程;一旁的废旧农膜压缩机隆隆作响,农户与工作人员默契配合,将一袋袋废旧农膜塞进机器,瞬间压缩打包成规整的料捆,等待后续转运处理。

盐湖区废旧农膜收储站内,几名村民向专家展示农膜回收流程。
“这些都是种西瓜、甜瓜时铺的膜,捡回来晒干、抖掉土,拉过来就能卖钱。”农户孙葡萄说,她和老伴从王范乡下马村过来的,这一车废旧农膜足足有300多公斤。“没事就到地里捡膜,都坚持四五年了,既收拾干净了田地,还能多份收入,多划算!”孙葡萄手里的农膜厚度扎实,正是便于回收的标准型号。
“回收价是一斤0.575元,村民送来的膜只要杂质少、够干净,我们都按价收。”盐湖区废旧农膜收储站刘村庄村网点负责人卫满堂翻开厚厚的收支明细表,上面清晰记录着每一笔回收账目。
“从2019年开始收,一年能收190多吨,农忙季节地里膜多,一天就能收1万多斤,都是周边村村民陆续送来的。”卫满堂说,这些回收的废旧农膜会被集中转运,加工成塑料颗粒,最终制成滴灌带等农业用品,实现“从田间来、回田间去”的循环利用。
农膜回收的高效运转,离不开完善的体系支撑。近年来,运城市聚焦农膜回收端,以体系建设为抓手,层层织密回收网络,推动废旧农膜“应收尽收、闭环处置”。在标准化建设上,我市严格按照“十有标准”——有固定场地、有专门人员、有明确标示牌、有计量设备、有收储台账、有质量考核标准、有完善制度、有固定回收区域、有拉运车辆、有消防设施,在盐湖区率先建成两个废旧农膜收储站试点,并积极争取市级财政支持,为全市收储站建设树立可复制、可推广的标杆。
在区域覆盖上,我市积极推动生产者、销售者、回收网点、再利用企业协同发力,构建起“市级有回收中心、县级有收储中心、乡镇有回收站、村级有回收网点”的四级回收网络。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县级收储中心10个、乡镇回收站87个、村级回收网点255个,让农户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废旧农膜的便捷交售,有效解决了“回收难、运输远”的痛点。
台账化管理则为回收工作装上“智慧大脑”。我市专门编制农膜使用回收台账、回收网点废旧农膜回收台账、网点废旧农膜转运台账,目前已投入试运行,通过精准记录农膜使用、回收、转运全流程数据,为工作调度、政策优化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撑和制度保障。
“农业环保工作的核心是保护耕地地力,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是必须坚决落实的政治任务。”省农业生态保护与资源区划中心副主任白锐峥在培训中强调,运城构建的农膜回收体系,是守护耕地生态的生动实践,为全省推进地膜科学回收提供了宝贵经验。
严管重罚强监管
法治护航促规范
“地膜污染治理既要疏堵结合,更要靠法治约束!只有把执法的‘利剑’挥起来,才能让规范使用、严格回收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全省地膜培训班的执法研讨现场,参会人员围绕地膜全链条监管展开热烈交流,大家结合基层执法案例,畅谈监管心得,为运城地膜执法工作进一步明晰了方向。
近年来,运城市聚焦执法监管端,以“政策宣传有力度、联合监管有广度、专项执法有精度”的“三度”举措,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地膜监管体系,为耕地生态保护筑牢法治屏障。

在运参加2025年全省地膜科学使用回收技术培训班的学员,在山西易侬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实地考察。
政策宣传是执法监管的基础。我市精准把握春耕备耕、秋收秋种等农业生产关键时节,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农用薄膜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梳理成册,印制成通俗易懂的宣传资料,通过田间宣讲、集市摆摊、入户走访等多种形式,向农民群众普及地膜使用规范和残留危害。截至目前,累计发放宣传资料2万余份,让“科学用膜、及时回收”的理念走进田间地头,有效激发了农民群众主动参与地膜污染治理的积极性,从思想上为执法工作筑牢群众基础。
联合监管让执法力量更集中。我市打破部门壁垒,积极联合市场监管、生态环境、工业和信息化、公安、供销社等多部门,组建联合督查专班,聚焦农用地膜生产、销售、使用、回收全环节开展拉网式检查。执法人员重点排查农膜经销门店是否销售非标地膜、覆膜乡镇是否存在违规使用薄地膜现象、废旧农膜回收加工企业是否规范处置、地膜生产企业是否符合质量标准,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当场下达整改通知书,督促相关主体立行立改,形成“各负其责、协同发力”的监管格局,织密农田地膜监管“防护网”。
围绕农业生产实际,我市精准开展打击非标地膜和废旧地膜回收处置专项执法行动,做到“哪里有隐患就向哪里发力”。在地膜质量监管环节,累计出动执法人员400余人次,对辖区内地膜生产经营主体进行常态化监管,抽检地膜产品51批次,查处1批次不合格产品,依法予以没收并处罚没款600元;在地膜回收监管环节,出动664人次对375个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开展监督检查,查处3起未及时回收废旧地膜案件,责令当事人限期整改并处罚没款1000元,以严格执法倒逼责任落实。
“下一步,我们将以此次全省地膜培训班为契机,认真学习借鉴各地先进经验,持续完善地膜回收利用体系,探索资源化利用新路径。”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运城将进一步健全地膜污染治理长效机制,以更严的监管、更实的举措守护耕地生态,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彰显运城担当、贡献运城力量。
文/记者 范 娜 图/记者 陈方斌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