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11-12
“我们还是一家人,我不往上告了,法院判得没毛病。”接过闻喜县人民法院郭家庄法庭工作人员递来的判决书,任某指尖微颤,声音里透着疲惫,却也有一丝释然。这张薄薄的纸,承载着姐弟五人近两年的争执,也托起了一个家庭摇摇欲坠的亲情。
时间回到2020年那个寒冷的冬日。曾任乡村教师的老父亲安详离世。当单位将抚恤金和丧葬费打给长期与父亲同住的弟弟任某甲时,这个原本还能在年节团聚的家庭,骤然陷入僵局。任某甲思量自己多年照顾父亲,两个哥哥也常来帮忙,便拟出一个分配方案:三个儿子各得1万元,两个姐妹各得两千,余款暂由他保管。可这个方案,却像一根刺,深深扎进大女儿任某心里。“都是父亲的孩子,凭啥女儿就该少分?”年过七旬的她腰疾缠身,却执拗地一次次找弟弟们理论,可每次都在争吵中不欢而散。眼看着曾经亲近的姐弟变成陌生人,大女儿任某最终咬着牙,将三个弟弟告上法庭。
庭审那天,气氛凝重。法官没有立即开庭,而是让每个人说说与父亲的过往。任某甲红着眼眶回忆:“自从妈走后,爸就跟着我过,这16年里,他半夜生病是我送医,日常吃喝是我照料,就连他爱吃的饭,我和媳妇每天想着法儿给他做。”任某乙和任某丙也坦言,虽然没同住,但逢年过节都会提着补品回家,父亲去世后的丧葬事宜,他们也垫付了不少钱。轮到任某时,她沉默良久,低声说:“我身体不好,确实没怎么照顾爸,我也想常去,可腰一疼就动不了,平时只能打电话问两句,我不是不孝顺,我就是咽不下这口气。”次女任某丁则表示:“我知道自己照顾得少,2000元就够了,我不争,别让爸在那边难过。”
法官注视着这几个被亲情与金钱拉扯的姐弟,语气温和而坚定:“大家先冷静下来。死亡抚恤金不是遗产,不能简单按照均等原则来分。”她拿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耐心解释:“这笔钱是给直系亲属的精神慰藉和物质补偿,得看谁对老人尽了更多赡养义务,谁和老人生活更紧密。你们都是老人的孩子,别让钱冲淡了血浓于水的亲情啊。”
为尽力弥合裂痕,法官组织多轮调解,但姐弟间始终难以达成一致意见。经过反复梳理和考量,法院最终作出判决:任某甲因尽了主要赡养义务,分得45%;任某乙、任某丙各分得20%;任某分得10%;任某丁分得5%(即已拿到的2000元),任某甲需向大女儿任某补足差额。
一纸判决落地,纷争就此终结,这起因抚恤金引发的家庭纠纷终于画上了句号。郭家庄法庭没有止步于“判对错、分金额”,而是用一场有温度的审理证明,法律绝非割裂亲情的工具,而是在矛盾中守护亲情、在分歧中锚定团圆的坚实依靠。判决书不是冰冷的文书,而是缝补亲情裂缝的针与线,它用明确的裁判终结纷争,更用法理与情理交织的力量,抚平家人间的怨怼,让曾剑拔弩张的关系,在公正的结果里重新生出温情的联结。
记者 南 辽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