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法治>

“四件套”宣传矩阵

让交通安全可见、可听、可学

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11-12

记者 樊朋展 刘凯华 张蕊彤 文图

穿梭在运城市盐湖区的大街小巷,1384辆出租车的电子屏、174家商超门店的显示屏不间断滚动播放着交通安全提示,警车和路口“大喇叭”同步发声,将精心准备的“安全干货”送入行人耳中。农村地区,217个“一村一警”微信群构建起覆盖28万余人的网络宣传矩阵,农村“大喇叭”再次响起,打通了交通安全宣传的“最后一公里”。

这是盐湖公安交警近期开展的百日行动大宣传现场。作为守护中心城区道路交通安全的主力军,盐湖公安交警以事故起数和亡人数“双下降”、杜绝较大以上事故为核心目标,开辟了主城区和农村地区两个“主战场”,通过一村一标语、一村一喇叭、一校一课堂、一企一讲座,扎实推进百日行动走深走实。

全媒体动员

交安宣传攻势效果显著

“遵守交通法规、文明安全出行”——这份倡议通过多平台推送,已覆盖超过30万人次。自行动开始以来,盐湖公安交警充分利用官方媒体和自媒体平台,曝光典型事故案例和交通违法案例14起,总点击量超过60万次。盐湖交警大队大队长刘鸿达介绍:“曝光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我们精选具有教育意义的典型案例,通过分析事故原因和违法危害,让群众真正从中学到安全知识,避免类似事故发生。”

这种全方位媒体策略取得了明显成效。在盐湖区,不少居民表示通过这些案例学到了很多交通安全知识。“看了那个闯红灯导致交通事故的视频后,我现在过马路一定会等绿灯,就算赶时间也不差那几十秒。”市民王亚东说。

“一村一警”常驻

覆盖28万余人的安全网络

盐湖公安交警创新运用“一村一警”工作机制,建立了217个微信群,覆盖28万余人,让交通安全宣传走进每个家庭。这些微信群平时不仅发布交通安全提示和警示案例,还成为警民互动的平台。

“我们村的微信群经常有交警发一些交通安全知识,还有互动问答。”盐湖区冯村乡村民张女士表示,“前几天我还在群里咨询了电动自行车上牌的问题,很快就得到了详细解答。”

“一村一警”交通管理方式实现了交通安全宣传从“单向传播”到“双向互动”的转变,民辅警不仅在线回答疑问,还会根据村民提出的问题调整宣传内容,使宣传更加精准有效。

“大喇叭”回归

接地气的宣传形式

  除了新媒体宣传,盐湖公安交警还运用了传统的宣传方式——“大喇叭”。主城区路口的“大喇叭”、警车“大喇叭”和农村“大喇叭”同时响起,广泛宣传“大排查大整治大宣传”内容,让群众深刻认识到遵守交通法规的重要性。警车“大喇叭”和车身粘贴的宣传标语“穿梭”在街头巷尾,让交通安全警示流动起来,打破了空间局限,真正做到宣传无死角。

“内容确实实用。”一位市民表示,“一些交通知识从‘大喇叭’里反复听,不自觉就记住了。”

面对面宣教

2000人次从业人员培训

此外,盐湖公安交警还针对重点群体开展“面对面”“点对点”宣传。宣传民辅警走进快递外卖、共享单车等运营企业,培训从业人员2000余人次。

某外卖平台运城站点的负责人表示:“交警上门培训效果很好,我们骑手的交通事故率明显下降。现在骑手们都能自觉佩戴头盔,不闯红灯、不逆行。”

“外卖骑手是交通安全的高风险群体,也是我们重点宣传的对象。”盐湖交警大队宣传科负责人谭建春说,“我们不仅讲解交通法规,还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常见违法行为的危害,让他们从心底里重视交通安全。”

“四件套”宣传

文明出行渐成风尚

从城区到乡村,从线上到线下,盐湖公安交警构建的多维立体宣传网络正在发挥作用。“百日行动不是一阵风,而是要通过持续宣传,让交通安全成为群众的自觉习惯。”盐湖交警大队相关负责人表示,自百日行动开展以来,该大队始终将宣传教育与排查整治同步推进:在查处交通违法行为时,坚持“处罚与教育相结合”,对轻微违法者先讲解危害、再责令整改;在处理交通事故后,及时梳理案例,通过媒体发布“事故警示”,让更多人吸取教训。

“宣传是预防事故的第一道防线。”刘鸿达表示,“我们将继续坚持宣传先行,凝聚社会共识,让安全文明出行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为。”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