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

“我非常有信心把文化园办得更红火!”

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11-12

记者 乔 植 王文军 特约通讯员 杨建义

主题鲜明的展馆中,参观者认真聆听讲解员对藏品的讲解;年代感十足的房间内,游客用心感悟时代变迁;香气氤氲的餐厅中,食客惬意地享受特色美食……11月8日,一个普通的星期六,位于新绛县泽掌镇北苏村的绛州富荣文化园内熙熙攘攘,总经理杨富荣忙得不可开交。

“我觉得,来这里的人绝大多数是冲着10万多件藏品来的,正是这些老物件让文化园如此有吸引力,这也证明了我当初以藏品赋能文化园的想法是正确的。”面对记者,杨富荣话语铿锵。

走进文化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再走绛州”文化长廊,冷兵器时代的战车、昔日茶庄的茶盒、以前商号的票据……每一件都带着过往的烟火气,诉说着旧时绛州人的生活百态。西侧墙上,手绘的古绛州城图展现了绛州古城的宏伟与繁华。

杨富荣指着墙上的展品说:“从骑自行车走村串户收购,到如今建成50亩文化园,让大家免费参观,我就是想让这些藏品‘活起来’,把这些藏品中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整个园区匠心构建了六大主题板块,拥有30个主题展馆、10万多件藏品,构成一部立体的绛州史书。在这里,游客既能触摸千年文脉,也能在农耕文化生态园里体验春种秋收,更能在绛州美食小院中品鉴绛州火锅的香醇与油粉饭的爽口。

谁能想到,曾经散落在乡野的不起眼的老物件,聚集到一起竟然可以蜕变为新绛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又一文化地标:怀旧主题民宿成为“时光胶囊”,绛州澄泥砚文创摆件化身文化使者,新媒体直播让千年绛州文化触达百万网友……“建园初期,我就想着打造‘文化+旅游+体验’的融合发展模式,让静态的文化资源转化为动态的消费场景,让文化园成为周边乡亲增收的新场所。”杨富荣一语道破建园初衷。

开园至今,50余个就业岗位已惠及周边村民,预计这些村民人均年收入可增加3万余元,年采购本地农产品预计超100万元。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在这里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效。

文旅融合的真谛,不在于简单叠加,而在于构建共生共荣的生态系统。面对节假日人山人海、平日门庭冷落的行业痛点,文化园推出破局之策——

以研学教育为支点,开发红色文化、农耕文化等沉浸式课程,与周边学校共建实践教育基地,让青少年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以产业链延伸为纽带,联动本地农户与手工艺人,将农产品转化为旅游商品,让传统工艺焕发市场活力;以科技赋能为引擎,引入AR、VR技术打造智慧展馆,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让文化体验突破物理边界……

如今,绛州富荣文化园文商融合的故事还在继续。文化园将在三方面深化实践:在空间上,与周边景区联动打造绛州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实现区域资源协同发力;在内容上,开发更具特色的研学课程,冲刺省级研学基地,让传统文化教育品牌深入人心;在产业上,联合专业设计机构深挖藏品文化元素,生产创意独特的文创产品……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有了党中央的这一决策部署,我办好文化园的动力更足了。我非常有信心把文化园办得更红火!”站在文旅融合的时代风口,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擘画的蓝图让杨富荣信心倍增。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