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11-12
本报讯(记者 董战轩 通讯员 曹文娟)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进程中,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强农业、美农村、富农民的关键支撑,更是实现乡村善治、共同富裕的坚实基础。近年来,河津市通过政策引导、盘活资产、产业融合等多元化路径,推动该市村集体经济呈现稳中有进、持续向好的强劲发展态势。
盘活闲置资源,“沉睡资产”焕发新生机。河津市深入开展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突出问题专项整治,通过整改不规范合同、完善管理制度、创新推出“三资公开”平台等措施,实现农村集体“三资”监督管理工作规范化、透明化。同时,大力推动闲置资产资源盘活利用,将闲置校舍、厂房等改造为粮食烘干厂、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等便民利民设施,对荒山荒沟开展整治开发,有效实现“资源变资产、资产变收益”的转化。其中,小梁乡小梁村将长期闲置的荒沟改造为种植养殖一体化基地,预计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超10万元;僧楼镇北方平村则利用140余亩荒山荒沟,引进新能源企业开发光伏发电项目,建成后每年可为村集体稳定增收8.4万元。
深化产业融合,发展路径迈向多元化。立足本地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河津市积极培育特色鲜明、带动能力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产业项目。目前,该市共拥有包括3家国家级示范社在内的各级示范合作社62家,“合作社+农户”的带农增收模式日益成熟。部分村庄探索特色种养、民俗旅游、文旅融合等新发展模式,推动集体经济从以往较为单一的租赁经营,向产业带动、资源开发、服务创收等混合模式转变,有效延伸了产业链,提升了附加值。其中,僧楼镇小张村开发的民俗文化旅游项目,每年为村集体贡献收入达100万元;城区街道城关村发展设施蔬菜产业,每年为村集体增收15万元,多元发展活力日益增强。
强化政策扶持,项目带动激发新动能。河津市先后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近3年来累计投入财政资金1390万元,实施21个发展壮大集体经济项目。这些项目覆盖产业带动、服务创收、资源开发等多种类型,目前已全部完工并投入运营,不仅直接带动了大量农户增收,还充分发挥了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撬动作用,为农村集体经济的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今年前9个月,该市农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超1.2亿元,其中经营性收入达7700余万元,占比64%,农村集体经济的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不断增强,走出了一条以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的坚实路径。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