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经济>

河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深化管理运营体制改革——

​“管运分离”,活力迸发

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11-10

记者 余 果

一场深刻的“化学反应”在黄河岸畔激荡。河津,这座因黄河古渡口而兴的工业城市,其脉搏始终与铝业、化工等传统产业的起伏同频共振。位于此地的河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区域经济的“主引擎”,曾一度面临成长的烦恼:管委会放权不到位,投资建设公司运用不到位,市场活力难以充分释放,传统路径依赖制约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呼唤一场深刻的体制机制变革。

近年来,河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深化以“管运分离”为核心的管理运营体制改革。这场被当地企业称为“自我革命”的实践,并非简单的职能拆分,而是一场旨在激发内生动能的深度“化学反应”。管委会与平台公司各归其位、协同发力,一批市场化运营实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安全监管插上“智慧翅膀”,实训基地填补产业人才空白,供应链金融破解企业融资难题……一个权责清晰、运行高效、充满活力的开发区治理新格局正在形成。

破局——

管委会“掌舵”

平台公司“划桨”

改革,首先指向权力与责任的重新界定。曾经的河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如同一个“全能政府”,事无巨细均需介入,管理事务繁杂与专业运营能力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

“改革的核心,是厘清‘管’与‘运’的边界,让行政的归行政,市场的归市场。”河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郝红霞一语中的。河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严格依据省市改革意见,构建起“管委会+平台公司”的全新运营模式。

“瘦身强体”:管委会专注“掌舵”与营造环境。改革后,管委会坚决剥离安全环保、招商引资、资产运营、项目建设等具体市场化职能,将其移交或委托给专业平台公司。管委会自身则聚焦于政策制定、发展规划、监督监管、行政审批和优化营商环境五大核心职能,实现“瘦身强体”。“我们明确,管委会不直接参与平台公司的市场化经营,确保行政资源集中服务发展大局。”郝红霞表示。这种“归位”使管委会能从繁杂事务中解脱出来,更好地发挥宏观管理和服务保障作用。

“专业划桨”:平台公司扛起“运营”大旗。与此同时,河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开发建设有限公司作为综合运营平台应运而生,并在此基础上,根据产业发展需要,精准孵化或联合社会资本成立了富力供应链、津云科技孵化器、津云再生资源、帅安实训基地等5个各具特色的二级专业运营平台,形成“1+N”的市场化运营架构。这些平台公司被明确赋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的市场主体地位,通过引入社会资本、混合所有制、合作经营等方式,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

“组建平台公司不是‘新瓶装旧酒’,而是真正按市场规律办事。”相关平台公司负责人表示,市场化机制激发了创新活力和效率。例如,山西富力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由经开区投资公司携手两家民营企业合资成立,依托园区链主企业集聚优势,开展供应链集成服务,仅运营一年多,已完成营业额超13亿元,并通过集中采购、承兑汇票、临时资金支持等方式,有效降低了下游企业成本,解决了春节期间铝液产销衔接等难题,实现了区企协同发展。

赋能——

关键领域突破

改革效能释放

“管运分离”不是“一分了之”,关键在于“管”的精准与“运”的高效能否实现“双向赋能”。河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在资本运作、安全监管、招商引智、人才培养等关键领域的大胆探索,让改革红利加速转化为发展动能。

智慧赋能,筑牢安全发展底线。安全是发展的基石,尤其在拥有多个重大危险源的化工园区。走进河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化工园区智控指挥中心,巨大的电子屏幕上,园区企业分布、重大危险源实时数据、危化品运输车辆轨迹、人员定位等信息一目了然。这个总投资3000余万元的智能化管控平台,集成了安全生产、环境管理、应急管理、封闭化管理等六大模块。

“平台运行以来,实现了对辖区化工企业,特别是重大危险源的实时在线监测和超阈值报警,有效提升了监管能力,可预防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园区安全监管人员袁帅在介绍平台时表示。平台不仅连接了企业端的监测探头、气体传感器,还能对危化品车辆从预约、审核到园区内轨迹进行全程监控,甚至通过人员定位系统,在应急情况下能快速定位楼内人员位置,为救援提供支持。这种“技防+人防”的智慧监管模式,倒逼企业落实安全主体责任,构筑起一道坚实的“数字防火墙”。

实训筑基,破解产业人才瓶颈。高素质的产业工人是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位于园区内的帅安化工园区实训基地,建筑面积5000余平方米,总投资3500万元,填补了当地化工安全技能实训的空白。这里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室,更是一个充满科技感的“沉浸式”体验中心。

VR实训舱内,学员可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亲历”化工事故现场;特种作业考培区1∶1复刻真实生产场景;工伤预防体验设施能模拟高处坠落、触电、机械伤害等典型工况;还有各种化工设备模型、微缩反应罐、工艺管道密封件展示……“我们采用‘理论+实操+虚拟仿真’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为各层次、各岗位从业人员提供个性化、菜单化的安全培训服务。”实训基地总经理马良骐介绍。基地还打造了覆盖氧化、硝化、加氢等七大化工工艺的虚拟仿真实训中心,并与监管部门信息系统数据交互。为确保长效运营,基地还拓展了工贸类安全培训、特种作业取证等业务,服务范围辐射周边县市及工矿行业,成为区域重要的技能人才摇篮。

精准招商,延链补链壮大集群。改革释放的活力也体现在招商引资的精准度和效率上。管委会依托自身产业基础,特别是电解铝优势,携手专业招商机构,通过资产入股、设备租赁、合作经营等市场化方式,精准引进铝深加工产业链项目。近年来,相继有山西恒嵘200万只汽车配件、山西晋粤新材料3万吨冷轧板、河津浩宸新材料20万吨/年铝压延加工等9个重点项目快速落地、投产达效,为区域经济注入了强劲新动能。

展望——

深化改革无止境

“管运分离”立标杆

改革永远在路上。河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清醒地认识到,平台公司的市场化程度、国际化运营能力、高端人才储备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间。展望未来,河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已谋划好深化改革的路径图——

深化运营机制改革。推动平台公司混合所有制改革,引入战略投资者,优化股权结构,培育其发展壮大。与上海外高桥、赛迪顾问等顶尖专业机构深化合作,提升国际化、专业化运营水平。

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园区英才计划”,面向全国招募产业运营、资本运作等高端人才,建立灵活的“岗位周转池”机制,实现人岗精准匹配和能上能下的动态管理。

完善协同监管体系。建立管委会与平台公司之间的常态化沟通机制,探索“服务清单+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既充分保障市场主体的经营自主权,又牢牢守住风险防控的底线。

改革“进行时”激活“一池春水”。河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管运分离”改革,是一场关乎发展理念、体制机制、运营模式的深刻变革。它通过明晰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有效激发了行政效能和市场活力,在安全监管、产业培育、人才建设、招商引资等领域结出硕果,为开发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这场仍在深化的“进行时”改革,不仅为河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未来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也为同类开发区探索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发展路径提供了宝贵的实践启示。在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河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正以持续的“自我革命”,奋力划动改革之桨,破浪前行。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