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新闻>

银发网民崛起 红利与挑战如何平衡

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11-06

清晨,72岁的王阿姨戴着老花镜,指尖轻点手机屏幕,微信“关怀模式”下的大字体清晰显示着订单信息——刚通过社区群卖出自家种的葡萄;傍晚的客厅里,68岁的张阿姨对着手机学习织毛衣,这是她坚持线上学织毛衣的第三年。如今,这样的场景在城市乡村随处可见。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我国60岁及以上银发网民规模已达1.61亿,互联网普及率突破52.0%,老年群体连续多年成为新增网民的主力军。这背后,是适老化改造的持续推进与数字技术的温情下沉。

目前,多家网站和App已完成适老化改造,微信“听文字消息”、短视频平台“长辈模式”等功能,让不识字的老年人也能与远方儿女畅聊,无数老年人告别了“数字盲区”。在抖音平台上,90岁老人“梅英阿嬷”分享的日常Vlog收获120万粉丝,一条置顶视频获赞303万。年轻人在评论区留言“阿嬷心态太酷了”,这种隔辈互动让数字空间更显温暖。

数字浪潮不仅丰富了银发族的精神生活,更重构了他们的消费习惯与社交模式。如今,老年网民线上消费已非常普遍,直播购物、线上挂号、网约车出行更成为不少老年人的日常选择。从免费的教学直播到养生知识分享,从电商平台的农产品销售到旅游产品预订,数字技术让老年人的生活边界不断拓展,也催生了规模巨大的银发经济。

然而,热闹的数字生活背后,仍有几道鸿沟待跨越。不少老年人至今不知道“长辈模式”的存在,薛阿姨和邻居研究了一下午,也没能搞懂如何设置大字体。信息辨识能力不足让老年人成为网络诈骗的高危群体,虚假保健品宣传、AI数字人“杀猪盘”、挑拨家庭关系的不良内容屡见不鲜。过度沉迷同样引发担忧,曹女士的母亲因长时间线上学画,不仅视力严重退化,还加剧了白内障病情,而“数字沉迷”带来的社交疏离、运动减少等问题,也影响着更多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此外,网上挂号的复杂流程、火车票线上预售的抢票机制,仍让部分老年人在数字服务面前望而却步。

银发网民的崛起,既是数字时代的必然趋势,也是社会进步的生动写照。让他们真正融入数字生活,需要平台持续深化适老化改造,不仅要优化界面设计,更需完善内容审核与防沉迷机制;需要社区与家庭成员共同发力,开设数字技能课堂,耐心教授老年人使用技巧,帮助其辨别网络信息真伪;需要坚持传统服务与智能创新“两条腿”走路,保留现金支付、线下窗口等传统渠道,让老年人有更多选择。

当技术的温度真正触达每一位长者,当数字鸿沟被慢慢填平,银发族的数字生活必将更安全、更充实、更有尊严,而这样的数字社会,也终将因每一代人的参与而更加完整。

□记者 王露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