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新闻>

“草根”的大“柿”业

——万荣县通用药材家庭农场创新实践样本

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11-04

深秋的河东大地,天高澄澈,“丰”景无限。

在万荣县通用药材家庭农场,一排排金黄的柿饼挂满支架,正经历“日晒夜露”的洗礼,把“枝头鲜”变成“四季甜”。另一旁的中药材加工车间里,智能化生产线正在作业,新采摘的蒲公英经过筛选、水洗、烘干、打包等工序后,被销往全国各地,把曾经无人问津的“野草”变成家家致富的“黄金草”。

变“草”为“财”

“谁能想到以前大伙年年需要清除的杂草,现在成了能卖钱的‘黄金草’!”11月1日,暖阳和煦,天空湛蓝。万荣县王显乡偏店村村民吴文生的果园里,一家人正忙着采摘苹果。苹果树下,最后一茬蒲公英也到了收获的季节,吴文生一边忙着手里的活计,一边感慨道。

作为果业大县,万荣县果树种植面积达45万亩,然而长期以来,果树下的蒲公英、薤白等中药材因为长势茂盛,一度很让果农头疼。

2023年,在外务工多年的畅艳婷返乡创业,发现田间地头随处可见的蒲公英、薤白因缺乏加工渠道,大多被村民当作杂草清除掉。“当时虽然有外地客商收购,但都是少量收购,市场价格也不稳定。”畅艳婷通过查资料发现,蒲公英的根、叶都有药用价值,烘干后在中药材市场很抢手。

当年3月,到各地考察调研后,畅艳婷投资250余万元创办了万荣县通用药材家庭农场,搭建了4000多平方米的生产车间,并购置了专业清洗设备和热风循环烘干设备,专门从事蒲公英、薤白等中药材深加工。

走进烘干车间,工人正将分拣、清洗后的蒲公英均匀铺在烘干架上。“温度控制在55℃,烘干时间8小时,这样能最大限度保留有效成分。”畅艳婷指着仪表说,农场生产的烘干蒲公英通过了中药材检测标准,年产120吨左右,主要销往安徽亳州、河北安国等地中药材市场。

“蒲公英、薤白从春季到秋季都可以采收,一年下来光这一项就能给家里带来七八千元的收入,能顶上一茬庄稼哩!”正在卸蒲公英的偏店村村民老冯笑着说。据粗略统计,周边农户通过蒲公英、薤白等中药材,每户年均增收5000元,以“果药兼作”实现了“双丰收”。

点“柿”成“金”

在农场的晾晒场,十几名妇女正忙着对清洗后的柿子旋皮。只见她们左手扶柿、右手握机,随着手轮的飞速旋转,薄如蝉翼的柿皮顺着刀刃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落在一旁的竹筐里。另一旁的晾晒棚里,工人们正在将一个个刚旋好的柿饼挂架晾晒。

“在家门口上班,既照顾了老人和孩子,还兼顾了果园,一个月还能挣2000多元,比出去打工强多了!”在柿饼加工车间,60岁的村民裴文秀正忙着分拣柿子,像她这样的“临时工”,农场最忙碌的时候能达到50多人。

每年11月至次年4月,是蒲公英加工的空窗期。畅艳婷看着村里成片的柿子树,又动起了心思。“晋南的柿子含糖量高,是做柿饼的好原料,但以前都是农户自家小作坊加工,生产水平参差不齐,标准化程度不高,很难卖上好价钱。”

2024年,农场投入80万元,购置了清洗设备,搭建了晾晒棚,尝试柿饼的标准化生产。在削皮环节,农场培训了一批熟练工,将削皮厚度控制在1毫米左右,既减少原料浪费,又保证果肉完整性;晾晒环节,搭建1000平方米标准化晾晒棚,配备除湿风干辅助设备,将传统“靠天吃饭”变为“可控生产”,既最大限度保留传统柿饼的风味,又提高了柿饼的标准化程度。

为推动柿饼走向高端市场,畅艳婷在包装上也是下足了功夫,采用真空独立包装,印上统一的品牌标识,还附上二维码追溯种植加工信息。同时,在用工环节,尽可能使用周边村民,既保证了柿饼品质的稳定性,又带动了周边村民就近就业和增收。

“以前农户的柿饼论斤卖,我们的精品柿饼论个卖,一个平均可以卖到5元钱,还供不应求。”说话间,畅艳婷拿起一盒柿饼介绍说,去年农场加工柿饼100多吨,线上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线下进入太原、西安等城市的高端商超,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

延“链”增“值”

在农场的产品展示室里,除了烘干的蒲公英和柿饼,蒲公英茶、柿子叶茶、柿子果干、柿子醋等新品整齐摆放。“这是我们今年研发的样品,下一步我们要向企业化转型,把产业链拉得更长。”畅艳婷说,目前农场正在筹备建设药茶生产线和柿子深加工车间。

“蒲公英和柿子叶制成茶饮,附加值显著提升,柿子除了做柿饼,还能加工成果干、果脯,酿柿子醋,实现‘全果利用’。”畅艳婷算了一笔账,药茶生产线和柿子深加工车间投产运营后,预计年产值能突破1000万元,带动就业人数增至200人,还能吸纳带动周边更多年轻人回乡创业,让乡村振兴更有活力。

“要推动柿饼、蒲公英茶这些农特产品上行,标准化、精品化、品牌化是关键。”为破解传统加工对人工与天气的过度依赖,并为产业振兴注入科技动能,畅艳婷还计划引进国内领先的清洗分选线,实现鲜柿从入厂到洁净处理一气呵成。同时,引进智能削皮机,提升削皮质量,提高工作效率。“把从前的‘靠天做柿’变成‘智能产柿’,有效破解柿饼不耐保存等难题,推动柿饼提前上市,显著提升产品价值与市场竞争力。”

“通用药材家庭农场的发展模式,为全县家庭农场转型发展提供了借鉴。”万荣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结合相关政策,鼓励家庭农场向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方向发展,把更多“土特产”变成“特色品”。

秋日暖阳下,农场晾晒棚里,一串串金黄色的柿饼串联着乡村振兴的大产业,也映衬着乡亲们红红火火的新生活。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