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

面子靓 里子实 心气高

“永安蝶变”三部曲

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10-28

“今年以来村里的变化,顶得上以前好多年!”

“预计今年的村集体经济收入,是去年的两倍多!”

“村里发展势头这么好,我愿意暂时放下生意,替村里跑上一段时间的腿!”

……

初秋时节,走进河津市阳村街道永安村,这样的赞叹与表述不绝于耳。

仅仅半年时间,这个曾经发展滞后的村庄,为何突然焕发勃勃生机?

从街村干部、老党员和村民的话语中,记者发现,答案就隐藏在永安村党支部从软弱涣散到坚强堡垒的涅槃重生中。

“在运城市委和河津市委的强力支持下,永安村的组织建设被重塑和加强,这正是支撑‘永安蝶变’的最底层架构。”河津市阳村街道党工委书记李彬说。

堡垒强了,干事有了“领头雁”

永安村处于黄汾两河交汇的三角地带,距河津市区两公里。全村有2210口人,耕地面积3700余亩,一多半种植粮食作物,永安小葱在当地比较出名。

近年来,永安村的发展遭遇瓶颈。

组织凝聚力不足,队伍建设与统筹能力亟待增强。党组织班子整体能力有待提升,部分成员业务能力、管理水平有限,发挥“头雁”作用不显,村“两委”班子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工作思路不宽、方法不多,难以打开工作新局面;

集体经济薄弱,资产盘活与增收路径尚需拓展。村集体收入不高且来源单一,主要依赖土地租赁,缺乏可持续性产业项目,经营性收入占比低,2024年村集体收入中稳定的集体收入仅19.75万元;

服务效能滞后,基础设施与服务水平有待提升。村里的基础设施老旧,主干道路面破损,群众出行不便;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文化活动形式单一,缺乏常态化惠民举措和休闲娱乐场所;

……

市街村三级会诊,所有的症状都指向同一个“病根”:村子不强,根子在于党组织这个战斗堡垒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病根”找到,“药方”随即开出。 

强村,要先强党支部。在河津市委组织部的指导下,阳村街道为永安村制订了整顿方案,严格落实“四个一”措施,开展“四必谈”“四必访”,靶向施策。

整顿首在强班子,河津市把强班子、夯基础、筑堡垒作为永安村整顿提升的首要任务,聚焦带头人队伍建设,扎实开展村党组织带头人后备力量培育储备三年行动,将一名综合素质优秀、工作能力突出、群众基础扎实的年轻后备力量选任为村党支部书记,其余后备力量设岗定责,通过“新老接力、双向赋能”,确保组织运转不断档、民生服务不降温、发展势头不减弱。同时,在河津市的统一安排下,村“两委”干部的报酬也得到了实质性提高,有效激发了其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

为提高党支部战斗力,阳村街道在永安村率先搭建村民议事厅,探索实施“六步六议”工作法。过去“各唱各调”的难题,如今被摆上台面共同商议。邻里纠纷成功化解,村党群服务中心提档升级、集体土地租赁价格提升等重点问题也通过民主议事达成共识,党建引领、多元参与、群策群力的“阳光议事”治理新格局初步形成。

“现在村里的大事,都通过这个方式民主协商、统一思想、达成共识。”永安村党支部书记阮琳说。

针对村集体大棚此前种植效益低下的问题,通过村民议事厅摸清“病因”后,村里立即组织50余名党员干部和种植能手外出取经,最终选定大棚西红柿作为新的发展方向。

一个聚力攻坚的坚强堡垒,正成为推动永安村不断向好的硬核引擎。

家园美了,发展走上“快车道”

组织强,则百事兴。永安村驶入发展的“快车道”,变化日新月异。

变化,首先在“面子”——

村里的主干道刚刚铺就,路面很黑,标线很白。“国庆假日期间加班铺完的,这质量,至少能用20多年。”阮琳说。

永安村的整治提升,重点就在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服务能力,推进村级公共服务设施提档升级。

覆盖4条主巷道、投资205万元的道路提升工程已经完工,施工长度1751米,面积达1.48万平方米。以往凹凸不平、通行不便的道路被崭新黝黑的柏油路取代,为村民出行、农产品运输打通了便捷通道。

投资60万元建成的党群文化阵地和全民健身中心,成了村里夜晚最热闹的地方,篮球场、羽毛球场、健身器材一应俱全,晚上灯光能亮到11时。

针对巷道狭窄的历史遗留问题,村里还制定了30年发展规划,引导村民新建房适度退让,逐步优化空间布局。

“村里一直没有总体规划,现有的巷道很多窄到农用三轮车都进不去,村民出行非常不便。”村委会主任杨太生说,今年村里邀请专业机构绘制了永安村新农村规划,“我们结合村民新建房,采用自愿后退和易地改建的方式,计划通过几十年时间,彻底改变这个问题。”

变化的,还有“里子”——

推进产业振兴特别是提高村集体经济收入,是这次永安村整治提升的核心任务。

阳村街道聚焦集体资源盘活,成立农村“三资”管理工作帮扶专班,指导永安村规范各类合同17份,将村集体土地承包价格从均价150元/亩提高到300元/亩。特别是在街道党工委主要领导的多方协调、推动下,通过司法介入、依法协商等方式,对历史遗留的400余亩低价土地租赁合同进行了规范整改,仅此一项每年可为村集体增加收入12.1万元。

同时,聚焦特色产业培育,依托“党建+合作社”模式,全面盘活村集体建设的32个拱棚,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其中,22个拱棚通过发包形式租赁给农户,另外10个拱棚由村集体经营轮种西红柿、生菜等农产品,预计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17.4万元。

“发展村集体经济,输血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最重要的是找到自我发展的造血办法,这些拱棚就是有益的探索。从目前形势来看,今年村集体经济收入预计将突破50万元。”杨太生说。

变化已经出现,推动变化的努力还在继续。

为了解决西红柿种植技术问题,村里正在协调引进当地常年种植西红柿的土专家,邀请其参与经营驻场指导;与本村在外从事鲜奶加工的优秀人才协商投资建设牛奶加工厂,进一步拓宽村集体和村民的增收渠道……

心气高了,乡村焕发“新气象”

一些人,怀揣着坚定的信念,一步步推动永安村发生巨变。而更多的人,则是从一个个变化中,不断坚定信念、提高心气。

村医阮水阳感慨:“健身中心建好后,每晚灯都亮到11点多,打球、健身的人很多,大家晚上有地方去了!”

村民杨永刚以前靠经营大车为生,今年“转行”承包了村里的5个拱棚种起了蔬菜:“村里把大棚建好了,水电都齐全,我只管种就行,投资要小得多。”

村民杨鑫是退役军人,暂时放下自己的事,主动为村里提供跑腿服务:“村里好多年没有这么热闹了,我也要为村里做点事。”

村里铺路期间,3位老党员不顾年迈,义务充当质量监管员、矛盾协调员……

今年的河津市第八届夏季篮球联赛在永安赛区举办,为期22天的赛事,每晚聚集观众数千人。这场赛事不仅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推介了优质农产品,更成为检验永安村整治成果的盛大舞台——

阮琳主动设计了融合永安小葱和“村BA”的赛事Logo以及体现本村革命文化和村级发展动态的主题凉扇,打造特色IP;

多名在外人士主动捐款捐物30万余元;

邀请专业CBA拉拉队、国际职业外籍球员助阵,协调太阳、连伯结对参加村友谊赛;

30多名党员、网格员、大学生,组成志愿服务队,全程参与赛事服务;

众多村民自发在家门口贴上“赛事卫生间”标识,方便游客,并主动疏导交通……

69岁的老党员杨来法喜爱发抖音,村庄的新变化,给他带来了新的素材与流量。送戏下乡、崭新的广场、深夜铺路的场景、篮球场新添的大屏幕……和村庄变化有关的视频,都是他账号中的热门。

甚至,这位老人还在自己发的一个永安夜景视频下,回复好友这样一段美丽的文字:

月光如纱,轻柔地覆盖着永安村崭新广场,黑色的柏油路,在灯光下像一条长龙延伸村外,为静谧的夜晚增添了几分神秘与温柔……

记者 陈永年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