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10-27
记者 南 辽
10月17日清晨,芮城县古魏镇南关社区办公楼里响起激烈的讨论声,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王保宁组织干部和网格员开晨会。这样的晨会,已雷打不动坚持了多年。会后,他转身扎进人群中,耐心指导居民填报低收入家庭住房租赁补贴申请表。“表格不会填的随时问我,别着急!”温和的笑容、细致的讲解,让前来办事的居民倍感温暖。
从2003年担任原南关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开始,到2023年村改社区后继续挑梁,王保宁肩上的担子一压就是二十多年。王保宁始终以军人“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为根本遵循,把党建工作嵌进社区治理的每一环、做进群众心坎上,为基层治理现代化写下了生动的“南关答卷”。
铸魂强基:让党员成为社区治理“主心骨”
村改社区后,辖区人口从1000多人增至1万多人,王保宁坦言“压力巨大”。辖区内有小区、单位、学校,人口结构复杂,服务需求多元。为尽快进入角色,王保宁向优秀社区“取经”,跟优秀党支部书记交流治理妙招,翻资料、跑现场,逐步转变了工作思路。“村改社区后,党员人数从54名增至175名。”王保宁表示,这是最宝贵的“战斗力”,只要把党员凝聚起来,服务居民就有了“主心骨”。
为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他创新推出“双线管理”机制:线下把社区划成12个党员责任区,矛盾调解等急活重活,党员先亮身份、先挑担子;线上建党员微信群,定期发布学习资料、工作动态,哪怕是外出务工的流动党员,也能“离乡不离学、流动不流失”。
他打造的“村改微课堂”别具特色。退休干部、老党员用方言讲解政策,用身边案例答疑解惑。32场宣讲课覆盖2000余人次,有效消除了居民对村改社区工作的疑虑。他还带着党员干实事,让党员的身影活跃在社区各个角落,用一桩桩小事和一件件实事为社区治理注入强大动力。
治理增效:把问题矛盾解决在“网格里”
“社区要和谐,就得把矛盾化解在萌芽里。”这是王保宁常挂在嘴边的话。村改社区后,面对辖区老旧小区、“三无”小区,他通过“党建+网格”的精细化治理模式,把社区分成9个综合网格、62个微网格,让“支部建在网格上、党员沉在网格中、服务落在网格里”。
王保宁特别重视矛盾纠纷调解工作,他从社区“两委”班子里挑选有经验的干部担任调解委员会主任,每个网格配若干调解员,每月组织学习法律知识和调解技巧,确保“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
为了提升服务质效,他定下“铁规矩”:每天晨会研判,每周例会调度,每月总结提升。“我是当兵出身,做事要求更严一些、标准更高一些。”王保宁介绍,他定期组织党员开展环境卫生整治活动,要求网格员每周探望独居老人,对特殊人群实行党员定向帮扶。在党员带头下,社区环境优美、治安良好,成为居民交口称赞的“幸福家园”。
8月16日晚,一场大雨过后,辖区某“三无”小区地下室积满雨水。居民刚把情况反馈给网格员,王保宁就带着社区干部、党员和网格员赶了过去。此时,地下室积水已深二三十厘米,没有抽水泵等设备,大家便用盆、桶接力往外舀水,直到次日凌晨4时才把积水排净。险情排除后,王保宁又带领一行人排查其他小区。
服务暖心:把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
中午时分,南关社区“幸福长者食堂”飘来饭菜香。荤素搭配,主食多样,老人们边吃边聊,其乐融融。食堂旁边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里,有人在做理疗,有人在棋牌室里娱乐。
“子女上班忙,这里就是我们老年人的家。”一位老人感动地说。
南关社区有1000多名老年人,如何让老人们老有所依、老有所乐,是王保宁一直牵挂的事。
2024年10月,他多方协调资金170万元,建成了一座集日间照料、康复护理、文化娱乐于一体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
这只是王保宁办民生实事的一个缩影。这些年,他把更多精力放在居民的急难愁盼上:建成标准化残疾人体育健身示范点,配备23套专业器材,让残疾人在“家门口”就能锻炼;投资350万元建成芮城名优特产品展销园,引进46家商户,不仅年增收38万元,还带动50多人务工;投资29万元改造农田水利设施,新建2480米灌溉渠,彻底解决了605亩耕地的灌溉难题;为“三无”小区和老旧小区安装80盏太阳能路灯,硬化破损道路,改造老化下水管道,让居民生活更方便;过年过节慰问孤寡老人和困难党员,送上生活补助和慰问品……
从军人到社区“领头雁”,变的是角色,不变的是担当本色。王保宁用实干诠释着新时代党务工作者的忠诚与担当,点亮了社区居民的幸福之路,在基层治理的广阔天地中竭力书写着一名共产党员的赤子情怀。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