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大河湾>

辛下路的巷子

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10-24

□张博颖

爷爷家在平陆县的辛下路上,那处房子在20世纪九十年代有个特别的称呼——“商品房”。说是商品房,其实是一片带着两个大巷子的居民区域。尤其是门口那条巷子,像一根系着时光的绳,一头系着我的童年,一头牵着岁月的变迁,后来每次想起它,那些藏在巷子里的日子,就会带着温度慢慢浮上来。

小时候总觉得这条巷子宽得没边,从北头走到南头,得慢悠悠耗上好一会儿工夫。巷子的格局我到现在都记得:北边是一家小小的小卖部,玻璃柜里摆着橘子味的硬糖、印着卡通画的贴纸,是我放学路上眼睛总忍不住瞟过去的地方;往南走,就是爷爷常挂在嘴边的“南边地”——其实是一片果园,春天风里飘着梨花的甜香,秋天树枝上坠着沉甸甸的果子,远远瞅着就让人心里甜滋滋的。

那时候的每一天,好像都能在巷子里找出新的乐子。放学一撒欢,我就骑着三轮小自行车在巷子里穿梭,车把歪歪扭扭地拐着,车轮碾过柏油路,“咯噔咯噔”的声响混着小伙伴的嬉闹声,把整个傍晚都填得满满当当。我们还爱跑到小卖部后面的斜坡上玩闯关游戏,捡几块砖头摆成“障碍阵”,从坡顶骑着小车往下冲,谁能稳稳绕开砖头冲到底,谁就是“小勇士”,笑声裹着风,能飘到“南边地”的篱笆边。等玩得满头大汗,就围到坐在石墩上的爷爷身边,轮流背《三字经》和古诗,背累了就听他讲神话故事,风里满是果香和故事里的奇妙滋味。那时的巷子,是被童年撑得宽阔的,连时光都跟着慢下来,好像永远走不到头。

1998年冬天,爷爷病了,半身不遂,左边的身子完全动不了。医生说等天气暖和些要坚持康复训练。转眼到了1999年春天,巷子里的风少了寒气,爷爷的“康复课”也正式开始——每天要在巷子里走个来回,他从不愿轻易停下,骨子里的那股韧劲,一点没因为病弱减损。周末我总陪着他,手里攥着毛巾和水杯跟在旁边。爷爷用右手拄着拐杖撑住身子,左手垂在身侧没法用力,不太能动的左腿只能拖着往前挪:先把右腿稳稳踩实,再攒足劲把左腿慢慢带过去,每一步都沉得像要在柏油路上压出浅浅的印子。以前跑着闹着,觉得眨眼就能从巷头窜到巷尾,可那会儿陪着爷爷走,才发现这条巷子原来这么长——慢得能数清他每一步之间的距离,慢得能看见阳光从巷口的树梢,一点点爬到他花白的发梢,连风吹过杨树的“沙沙”声,都像是被拉慢了节奏。等走完一个来回,爷爷才肯在巷子边朋友家门口歇脚,和老伙计们聊几句,声音虽轻却带着笑。那时的巷子,是被爷爷的步履拉得漫长的,每一步都藏着岁月的重量,也让我第一次懂了时光里的牵挂。

后来日子一天天过,时代的风也吹进了这条老巷。先是南边建起了一排崭新的商铺,招牌亮堂,人来人往,成了热闹的春元街;接着,巷子里的居民渐渐买了汽车,一辆辆停在巷子两侧,原本宽敞的路面越来越窄。走在巷里,再也找不到当年“宽得没边”的感觉——若是两边都停满车,中间的路连两辆电动车会车都要小心翼翼,得慢慢错开才能过去。北边的小卖部也改了模样,玻璃柜撤了,墙面刷得干净明亮,成了一家卖时髦服饰的服装店,只有店后的斜坡还在,却再也没有孩子骑着小车闯“障碍阵”了。

其实巷子从来没变过,它的长度、宽度,从一开始就定在了那里。是岁月在走,是时代在变:童年的欢闹让它显得宽阔,爷爷的步履让它显得漫长,如今的车辆与商铺又让它显得局促。这条老巷,就像一卷慢慢展开的时光账本,记下了我追着风跑的童年,记下了爷爷拖着病腿坚持的日子,也记下了小城从安静到热闹、从简约到繁华的变迁。

如今爷爷已离我们而去,每次回奶奶家,我总愿意绕着这条巷子转一转。脚步慢下来时,童年里骑小车的嬉闹声、小伙伴的笑声会悄悄漫上心头,脑海里浮现爷爷坐在果园篱笆边的石墩上,眯着眼睛听我们背诗的模样——风拂过他的白发,连时光都跟着温柔。那些与爷爷有关的细碎记忆,早和这条巷子缠在了一起,成了心里最暖的念想,不管走多远,都不会忘。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