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大河湾>

韭花酱和《韭花帖》

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08-18

正是收获韭花的季节,每年此时,我都会应时节制作韭花酱。虽超市常年有售,但总不及自家做的吃着得劲、放心,故而我每年乐此不疲,因它是我始终的所好。

韭花酱好做。将买回的韭花择净冲洗晾干,剪去花蒂,便可入臼捶舂。捶舂前提前放入切碎的苹果和姜,加适量盐,捣成糊泥状即可装瓶收藏。喜欢吃辣的可加上切碎的青辣椒。苹果可保鲜,让酱始终绿莹莹的,望之有食欲;姜可平和韭花的辛冲味,还能增香;盐是五味之首,作用自不必说。

韭花酱味冲,爱者食之如甘饴,闻之浸脾胃,喜爱之情溢于言表。不爱者闻之如遇臭蛋腐乳,唯恐避之不及,更莫说食用了。食过者不宜去公共场合、人多处飘荡,也不宜与人对谈,这是每个爱好者应记的规矩,免得让人不适,失了厚道。

每逢这个时节,身为书法爱好者,很容易联想到书法史上那幅有名的《韭花帖》。

《韭花帖》是唐末五代书法家杨凝式创作的墨迹本行书作品,有“天下第五行书”之称。相传是杨凝式醒后饥饿,得韭花珍馐而食,心中惬意,灵感大发而作。其字体点画生动,结构端稳,风神简静,既见端庄温雅,又显结体妍丽,以精严技巧表达出含蓄的文人之气。不同于《兰亭序》的轻快巧丽,《韭花帖》笔画的气息更加质朴沉着。在结体上,奇中寓险,险中见奇。章法布局上将字距与行距拉得很开,是真正的清朗宽绰,这种布局在杨凝式以前的作品中是很少见的,大概与他此时追求简淡潇散、自然有关。他早年师法欧阳询、颜真卿等名家,上溯“二王”,取众家精髓而不被圈禁,于不期然中走出了唐人书法的境界而开一片天地,身后又开启了宋代尚意书法的先河。

以上网络评价属一家之言,难免流露作者之观点与学养,自然会有仁智之别。

我亦有感悟:《韭花帖》之所以在书法史上地位不凡,当有其不凡之处。作者处在唐朝之后、宋朝之前,而“唐人尚法,宋人尚意”,此帖正是由法向意的一大力作,起到了承上启下、勇开以意领先之先河,故地位显赫,独占一席之地。

这不过是作者得友人馈赠珍馐,食之解饥舒心后,心存感激,随心所欲、率性而为的一帧书法小品,事前无准备、无酝酿,完全随心随手,结字与布局皆随性,反倒成就了其独特地位。

古人写字,想必没有今人所谓的“书法”概念,更没有赋予它太多附加功能——使其有了功利,有了攀比,有了原本不属于它利益,动辄将你所写之字体,归入王体、颜体、柳体等,说你临过谁的帖。这不科学,正如让你说出身体里哪块骨骼吸收了哪顿肉的营养,下肢肌肉的形成是吃了哪根菜的功劳等,匪夷所思地非要将人体各个部位的成长和吃哪顿饭产生联系。书法亦同理,一位书家经过日积月累地临帖、练习、创作,已形成自己的风格,集大成者何必强归类别?杨凝式就是有个性的大家,《韭花帖》写出了本真,不必深究其中有多少王之风骨,有几笔颜之脉络,他就是独一无二的他,无可代替,无可比拟,无可超越。

看《韭花帖》,使人想到了“轮扁斫轮”的典故,临帖也罢,看帖也罢,非得亲力亲为方可有自我汲取养分,成就自我的机会和可能,一味地人云亦云,永远不会有突破、提升。

一位书家的成长和形成专属的特色,与其个人的天赋、爱好、个性、经历、学识等密不可分。有了天赋,加上努力,相当一些人学了出来,走了出来,而有些人误在某个弯弯里,一辈子都走不出来,更别谈有个性、有特色了。

凝式之帖,韭花之酱,看之悦耳,食之可口。看后食毕,得些许感悟,抒一点己之心臆,对否,任看官论之,评之,一切均可。

苗富岭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