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新闻>

当第一声“克噜——”划破盐湖晨雾

运城迎来第N个“天鹅季”的温柔回响

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10-23

10月18日清晨,运城盐湖的晨雾还未散尽,几声清亮的“克噜——克哩——”划破寂静。

在盐湖天鹅栖息地湖心小岛,有摄影发烧友在长镜头中看到:3只通体雪白、1只通身乌黑的大鸟正低头啄食水藻,红喙点水的瞬间,倒映在如镜水面的身影被晨光镀上一层淡金色——这是今年首批抵达运城的越冬天鹅,它们用熟悉的“乡音”,宣告属于这座城市的“天鹅季”正式开启。今年的“天鹅季”,比去年提前10天到来。

最早“访客”提前报到

生态账本里的“温度密码”

在芮城县圣天湖黄河湿地,摄影爱好者老张举着相机的手微微发抖。

10月18日,他拍到了今年芮城境内最早的一批白天鹅。“一共7只,从西北方向飞来,落在湖心岛附近的芦苇荡里。”据他这几天观察,不知何时,这里已有三五十只天鹅抵达。

令人惊喜的是,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天鹅在我市越冬的分布范围逐年扩大。

除平陆三湾黄河湿地、圣天湖黄河湿地这两大“传统打卡地”外,盐湖天鹅栖息地、垣曲山西古城国家湿地公园、永济伍姓湖湿地公园等地,这两年均陆续监测到天鹅身影。

其实,天鹅是“挑剔”的生态指示物种,它们选择越冬地时,对水质、食物和人类干扰极为敏感。

今年首批天鹅的“提前抵达”和“多点开花”,背后是运城近年来生态治理的持续发力:盐湖生态修复专项工程实施后,水体盐度梯度更趋合理,浅滩区水生植物覆盖率大大提升;圣天湖黄河湿地拆除养殖围网、种植千亩芦苇带,为天鹅提供隐蔽的栖息环境;平陆黄河湿地连续十多年开展“清网行动”,非法捕捞现象基本绝迹。可以说,每一只提前到来的天鹅,都是给运城生态账本打的高分。

“老朋友”的新故事

从“过客”到“常住客”的温情互动

在盐湖天鹅栖息地观景台,退休教师李丽芬带着小孙子架起望远镜。“我记不清是第几年看天鹅了,但每次都像第一次那么激动。”她指着远处正在梳理羽毛的天鹅说。

这些“老朋友”正与运城人建立起更亲密的联结。

圣天湖黄河湿地周边村庄的村民,自发组成了“护鹅队”——清晨划船巡逻,提醒游客保持百米距离;盐湖天鹅栖息地在观鸟台设置了科普展板,用图文的方式详解天鹅习性;甚至有学校将“观天鹅”纳入自然教育课程,指导孩子们通过望远镜观察记录天鹅的活动规律。

“它们不再只是‘冬日景观’,更像是城市的‘编外居民’”。

平陆黄河湿地保护区附近商户讲了个细节:前年8月,一只受伤的天鹅被发现在平陆滞留,林业部门紧急救助,将其送至运城市人民公园进行专业救治,直到它康复飞走。“去年开春,有游客拍到那只天鹅带着一群同伴又飞回来了,落在去年停留的位置上空盘旋了好久”。

守护“天鹅季”的长情

让诗意栖居成为常态

随着首批天鹅的到来,运城多地启动了冬季湿地保护专项行动:

盐湖景区增派巡逻人员,严禁无人机近距离拍摄;圣天湖黄河湿地周边增设“静音提示牌”,提醒游客降低交谈音量;平陆县林业局联合相关部门,加大对非法捕猎、不当投喂等行为的查处力度。

天鹅季不仅是自然馈赠,更是一份责任。

我市于2023年出台了《运城市国家湿地公园保护条例》,未来将持续推进水质监测、植被修复和生态补水工程,让这些“白色精灵”每年都能安心留下,把这里当成真正的“第二故乡”。

暮色渐沉,盐湖的水面泛起粼粼波光。那些雪白的身影或在浅滩觅食,或在天空盘旋,清脆的鸣叫声与远处中条山的轮廓,一同勾勒出冬日运城最温柔的底色。

对我们这座城市而言,“天鹅季”的意义从来不只是“游客多了”“照片火了”,更是人与自然之间一场跨越季节的约定——当第一声“克噜”响起,我们知道,有些美好,从未离开;而有些温暖,刚刚开始……

采访中,一位摄影爱好者说:“看天鹅最好的方式,是安静地站在远处,等它们主动靠近。”

或许,这正是运城与天鹅故事的隐喻——最好的守护,是让自然保持它的节奏;最美的相遇,是彼此尊重,又相互成全!

记者 李婉玉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