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法治>

支部建在小区里 服务送到家门口

​——芮城县以“党建+物业”探索基层治理现代化新路径

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10-22

记者 曹欣怡 邢智轩

从卫生保洁、绿化修剪,到邻里矛盾、小区治安……物业服务牵涉千家万户,如何将千头万绪的“千条线”编织成基层治理“一张网”?如何充分发挥好物业服务作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满意度?

今年以来,芮城县把健全党建引领机制作为破解基层治理难题、全力办好民生实事的有效抓手,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将工作力量向一线汇集、配套服务向小区延伸,积极探索“党建+物业”新模式,激发党建引领民事民管、民事民议、民事民办的基层治理活力,探索出一条以“小区党群服务站”牵引社区、业委会、物业公司“三驾马车”同频共振、合力共解的基层治理新路径。

红色引擎,构建治理新格局

走进芮城县西建·天茂首府小区,居民通过“西建慧生活”App线上缴费、智能门禁轻松出入、物业投诉一键提交……这些便捷服务,正是芮城县推行“党建+物业”基层治理模式带来的新变化。

机制创新是“党建+物业”高效运转的核心支撑,芮城县委社会工作部通过系统性构建“四轮驱动”工作模式,从清单、队伍、网格、平台四大维度协同发力,全面推进物业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具体而言,该县以清单驱动压实责任,明确任务并实行挂图作战、销号管理;以队伍驱动强化素质,吸纳高校毕业生并统一管理专职网格员;以网格驱动推动力量下沉,全面落实网格化服务管理,推动干部与群众融入网格;以平台驱动优化服务,发挥信息系统平台作用,健全工作准入与动态调整机制,通过整治标识牌和清理证明事项为基层减负增效。

在“四轮驱动”机制推动下,芮城县社区治理呈现出崭新面貌。

“如今,除社区‘两委’主干外,所有社区工作者全部化身专职网格员,每周至少4天扎根小区,开展走访服务。”芮城县委社会工作部负责人说,“同时,我们推动符合条件的社区干部兼任物管会成员,构建起居民、物管会、物业企业有序参与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协商机制,深入一线为居民排忧解难。”

社区工作者队伍的优化与提升,成为另一个突出亮点。芮城县通过完善社区工作者“三岗十八级”岗位等级与薪酬体系,广泛吸纳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等加入,着力打造出一支结构合理、业务精湛、群众满意的社区工作队伍。

“我们不仅提高待遇,更健全培训与激励制度,让社区工作成为有尊严、有前景的职业选择。”芮城县委组织部相关科室负责人说。

原社区专职网格员张晓红转为社区工作者后,月收入从1880元提高至3000元左右。“待遇提升了,大家的干劲更足了!”芮城县康庄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宋建红说。

目前,芮城县已完成社会工作者招录工作,实现每万名城镇常住人口配备18名社区工作者的目标,进一步夯实基层服务力量。

此外,芮城县不断深化民主议事机制,推行“五会六步”议事规则——“五会”包括班后碰头会、周末板凳会、月底议事会、季度专题会、年度调度会;“六步”则涵盖收集议题、划分类型、拟订方案、协商议事、组织实施、成效通报,真正让居民自治落到实处、发挥实效。

延伸阵地,党群服务连民心

机制是行动指南,阵地是服务载体,而民心则是最终的落脚点。芮城县在持续完善党群服务中心功能的基础上,将党建阵地进一步延伸至基层“神经末梢”,在居民小区里建起党群服务站,积极探索“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小区党群服务站”治理新模式,通过加强资源整合、缩短服务距离、凝聚治理合力、破解民生难题,搭建起组织党员、凝聚群众、为民服务的“连心桥”。

去年10月,西建·天茂首府小区党群服务站正式启用,作为芮城县高标准打造的示范站点,它成为这一治理模式生动实践的一个缩影。

走进该小区党群服务站,党员活动室、图书阅览室、儿童之家、棋牌室、智慧安全科普馆、多功能活动室、桌球室等七大功能空间一应俱全,帮办代办事清单暖心“上墙”,“15分钟便民服务圈”的服务事项清晰罗列……一幅温馨便捷、功能齐全的社区生活图景跃然眼前。

“我们坚持‘支部建在网格上’,在小区成立党支部,实现党的组织全覆盖。同时,推行‘网格+物业’模式,精准掌握并快速响应居民诉求。”芮城县委社会工作部负责人说,“小区党支部与物管会实行‘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由党支部书记兼任物管会主任,社区‘两委’干部下沉包联,强化党组织对小区治理的统筹协调能力。”

“以前是物业企业单打独斗,现在变成了物业与社区协同作战。”西建·天茂首府小区党支部书记、物管会主任任立明说,“平时居民有任何问题,都可以来党群服务站反映,或者通过‘西建慧生活’App提交诉求,能由物业直接处理的就当场解决,难处理的则由社区介入协调,以此倒逼物业提升服务质量,提高居民满意度。”

随手翻开关乎民情的党群服务站工作台账,每一条群众诉求的受理时间、处理进程、办理结果都被清晰记录、有迹可循。

“居民反映强烈的车棚充电桩问题,我们协调多方意见,加装电动自行车充电端口60个。针对‘一老一小’重点群体,我们推出了‘窗帘行动’等志愿服务,组织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定期走访独居老人、残疾人和留守儿童,提供生活照料、心理关怀等暖心服务。”任立明补充道。

70岁的空巢老人王大爷,每周都会有网格员和社区工作者上门探望,聊聊家常,宣传安全知识;10岁的留守儿童小卫,也常有社区工作人员主动关心他的作业情况和心理状态……

西建·天茂首府小区党群服务站,既是回应居民关切、解决实际难题的“暖心娘家”,也是举办多彩活动、丰富邻里生活的文化“主阵地”。截至目前,该小区已开设暑期爱心课堂、举办趣味运动会,开展“我们的节日”系列文化活动,组织义写春联、义诊义剪、送饺子、安全科普等暖心活动30余场,营造出了温馨和谐的氛围,增强了居民的归属感和幸福感。

精准施策,“三无”小区换新颜

无物业管理、无主管部门、无人防物防的“三无”小区,是基层治理的难点所在,厘清“管什么、谁来管、怎么管”是破解“三无”小区治理难题的关键。芮城县以群众“急难愁盼”为导向,建立部门“联席”、问题“联访”、工作“联办”、整改“联督”和效果“联评”的“五联”机制,凝聚社区与职能部门共建共治合力,切实把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做在细处。

古魏镇康庄社区铁家庄小区建于2016年,是为妥善安置周边移民村村民而建设的拆迁安置小区,属于典型的“三无”小区。如今走进这里,巷道宽阔平坦,绿植点缀成景,文化活动广场设施一应俱全,处处洋溢着和谐与安宁的氛围。

“以前小区根本没人管,现在不一样了,有困难直接找物管会。现在我们小区,环境好、文化活动多,邻里还有人情味。昨天刚接到通知,让我们这些老人免费体检哩!”今年65岁的冯先生是铁家庄小区的第一批住户,也是小区点滴变化的亲历者。

铁家庄文化广场是小区变化最为直观的一个缩影。2024年,芮城县投资200余万元,将原本荒芜的空地打造成了集居民议事、党员活动、休闲娱乐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文化广场,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便捷、丰富的公共服务。

“原来这一片是荒草地,杂草长得比人都高,冬天尘土飞扬,夏天蚊虫聚集。2023年年底开始整改,光清运垃圾就用了20多天。”冯先生一边用手比画一边介绍,“现在好了,广场建起来了,有篮球场、足球场,还有各种健身器材,我没事就带孙子来这打球锻炼。”

变化不仅体现在公共空间上,也渗透于居民日常生活的细节之中。

过去,整个小区仅有一个出入口,既是居民日常通行的要道,也是施工车辆往返的必经之路。长此以往,路面破损严重,雨天更是泥泞难行。2023年,社区工作人员通过走访调研、征集民意,将这一问题报送上级部门协调推进。目前,该小区已完成出入口增设、主干道绿化、路面硬化等一系列改造工程。

数月前,有居民反映巷道内污水堵塞严重,社区工作人员和物管会成员迅速响应,主动与相关住户沟通协商,最终通过居民自筹资金的方式顺利解决了这一难题。

一桩桩民生诉求得到回应,一件件实事落地见效。曾经长期失管的“三无”小区,终于焕发出新的生机。

人居环境的改善只是起点,注入持续关怀、提升居民幸福感和归属感,才是更深远的追求。

铁家庄小区老龄化程度较高,其中不少是孤寡、空巢老人。康庄社区定期组织工作人员与物管会成员上门看望,送去陪伴与帮助。

“快进屋坐!”一见到社区工作人员,75岁的薛大爷热情地招呼道,“孩子都在外面工作,家里就我们老两口。他们经常来看我,帮我们打扫卫生、问我们需要什么。有什么困难,打一个电话他们就帮忙办。”

“我们正在积极推进该小区的老年食堂建设,争取尽快解决老人们吃饭难的问题。”宋建红表示。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从党群服务站里的欢声笑语,到“三无”小区焕新后的满意笑容,再到“窗帘行动”传递的温暖关怀……一桩桩具体而微的改变,汇聚的是民心的温度,夯实的是执政的根基。这充分证明,唯有将党的建设根系深深扎进基层土壤、延伸到群众身边,才能最广泛地凝聚人心与力量,让基层治理充满活力、更贴民心。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