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10-21
近年来,运城七彩盐湖声名鹊起,人们惊叹于湖水随季节变幻的绚烂色彩时,除了科学原理阐释,总会听到关于蚩尤的古老传说。相传,涿鹿之战蚩尤战败后,其血水流入盐湖,形成独特的七彩景观。此在《山海经》等古籍中均有零星记载,为盐湖增添了几分神秘的底色。
盐湖南畔,便坐落着与这片湖水“唇齿相依”的蚩尤村。10月20日一早,秋雨淅沥,从红旗东街转到虞坂路,沿途草木黄绿交织,行至与826县道交叉口向西,一侧是雨中朦胧的巍巍中条山,远望如黛色长卷;一侧是错落分布的村落,白墙黛瓦尽显乡村新风貌。
当“蚩尤故里”的路牌映入眼帘时,便踏入了这座承载着文明记忆的千年村落——盐湖区东郭镇蚩尤村。驻足于此,一部关于远古文明、部落纷争与文化传承的厚重典籍,正待缓缓翻开。
蚩尤部落文化馆
蚩尤传说:盐与文明的开端
回溯远古时代,盐湖还不是如今规整的模样,而是一片泛着盐霜的天然卤泽。彼时,蚩尤率领九黎部落生活于此,勉励农耕,发奋采盐。
在生产力低下的社会,盐是维系生命、壮大部落的稀缺资源。蚩尤部落得盐湖日晒生盐之利,迅速壮大。周边部落为换取珍贵的盐粒,纷纷与九黎部落交好,贡品与物资不断汇聚,让其拥有了强大的经济实力与军事基础。也正是凭借盐利带来的富庶与稳定,蚩尤部落与炎帝、黄帝部落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蚩尤带领部落发展农耕,从游牧走向定居;探索铜铁冶炼,打造兵器与工具;创兵法,提升作战能力;教乐礼、倡祭祀、创百艺,推行教化,为人类早期文明的形成贡献卓越。
后来,发生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次部落大战——涿鹿之战,更是将这份文明记忆推向高潮。战前,炎黄部落以游牧为主、蚩尤则已开启农耕文明;战后炎黄部落吸收农耕文明,同时保留了游牧时的民主传统,最终促成了民族大融合。“黎民百姓”“炎黄子孙”的称谓,便源于这场跨越部落的文明交融。
1992年,历史学家提出“三祖文化”,炎帝、黄帝、蚩尤并称“人文三祖”,蚩尤作为中华文明奠基者之一的地位,得到正视。涿鹿之战不是简单的胜负之争,而是中华文明多元融合的起点,蚩尤的智慧与九黎部落的文明成果,也在此过程中融入华夏文明的血脉。
新旧舞台
遗址留存:时光镌刻的实证
在盐湖周边,与蚩尤相关的遗迹和传说从未断绝,蚩尤村便是最直接的证明。村里至今保存着“蚩尤城”“蚩尤冢”,虽经千年风霜仅剩遗迹轮廓,但村民口中代代相传的故事,却让这份记忆愈发清晰。
相传,蚩尤城是当年蚩尤部落储存盐粒、指挥生产的核心区域;流传的“蚩尤血化解池”传说,虽带着神话色彩,但藏着远古先民对这位首领的敬畏。他们不愿相信首领蚩尤就此消失,便将他与盐湖的奇幻色彩联系在一起,以另一种方式守护着这片土地的生机。
村民们至今感念蚩尤利益一方的功绩,常说“盐湖肇启,蚩尤之功”,不仅尊蚩尤为“兵主战神”,还称“帝盬盐宗”。千百年过去,九黎部族早已南迁,演变为多个民族或村落,但蚩尤与盐的故事,却一直在运城盐湖一带流传。这份故事,记录了远古先民利用自然资源的智慧,更印证了盐在文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它让不同部落因交换而联结,因联结而融合。
考古学家曾在盐湖周边发现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出土的陶罐碎片、磨制石器,正是先民逐盐而居的实证。这里的人们靠着盐湖世代以晒盐、贩盐为生,更在与其共生中,塑造了坚韧、务实、开放的品格,如同一湖盐水,历经千年而不涸。
“村后的土丘,就是蚩尤的‘衣冠冢’。”村民杨大爷指着远处的一高地说。这里古称“蚩尤城”,在多个古籍都有记载。现在每年农历六月初六,村里还会举办祭祀活动,纪念先祖。
村中央有一座1975年由村民合力兴建的人民舞台。舞台梁木交错,规模宏大,虽历经半世纪风雨,结构仍坚固,足见当年修建时的用心。因秋雨连绵,村民们将从田里收回的玉米晾晒在舞台上,金黄的玉米粒铺满台面,让这座老建筑依旧“为人民服务”。舞台前的广场上,健身器材一应俱全,旁边配备卫生室、公共卫生间,是村民日常休闲的好去处。老旧舞台与现代设施恰如村落的历史与当下,无缝衔接。
标语墙绘
“咱村以前叫‘从善村’,据说是明代改的名。”村民张大叔回忆。明朝统治者因“胜者王,败者寇”的史观,加之宋代以来朝廷尊崇炎黄二帝,便将“蚩尤村”改为“从善村”,取“弃恶从善”之意。不过,村民私下还是称呼“蚩尤村”,在蚩尤村后人眼中,对蚩尤的情感不只是英雄崇拜,更多是对他开创文明、利益百姓的感恩。即便过去蚩尤形象一度被误解,村里人世世代代毅然坚信,战神蚩尤是他们的“先祖”,是人类文明的开创者之一,他的精神值得被铭记和传承。
村落新貌:传统现代的交融
走进蚩尤村,最触动人的莫过于古老传说与现代生活的完美交融。村巷道的文化墙上,“我在蚩尤村等你”的醒目宣传标语,以及张贴着的蚩尤文化介绍与村落发展规划,字里行间透着村民对先祖的自豪,也藏着对未来的期待。
巷道内排排民居整齐分布,门前的柿子树上果实累累,红彤彤的,带着乡村的生机。最引人注目的,当属新建的蚩尤文化园。文化园依山而建,与远处的中条山、毗邻的盐湖形成三角之势。
走进核心建筑蚩尤部落文化馆,馆内矗立着高大的蚩尤雕像:他身披铠甲,手持兵器,目光坚定,似在眺望盐湖,“蚩子之心,尤在盐湖”,仍在守护这片他曾为之奋斗的土地。展厅中陈列着与蚩尤传说、池盐文化相关的文物、图片与文字资料,游客们可以在这里系统地了解蚩尤部落的历史与文化。
文化园内还划分了“涿鹿之战”“蚩尤战鼓”“蚩尤结绳”“蚩尤秘境”等主题区域,常有周边地区的游客、远道而来的学者在此探寻文明源头,也有前来研学的少年,在这里体验结绳记事、擂鼓呐喊,感受远古部落文化的魅力。
文化园的背后,亦藏着村民们多年的坚守。过去,蚩尤曾长期被边缘化,但蚩尤村人从未放弃:村里的老人们自发组织,收集整理蚩尤与盐湖的传说故事;村干部积极奔走,争取资金支持,修复古迹、建设文化园。如今,蚩尤文化园已成为盐湖区的重要文化地标,不仅让蚩尤文化“活”了起来,也让许多人明白:中华文明的形成,从不是单一部落的独角戏,而是多民族、多部落不断融合的结果。
文化园中新建的蚩尤大戏台,与村中老舞台遥相呼应,同样高大宽阔,透着庄严气象。在历史的舞台上,蚩尤村不仅是从远古走来的村落,也是正蓬勃发展的新农村,是带着记忆的活史书,更是一座精神的灯塔,指引着人们,承载着村民对往昔的敬畏、对当下的珍惜、对未来的憧憬。
这片被盐粒滋养、被传说浸润、被文明厚植的村落,故事仍在续写……
( 薛丽娟)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