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10-15
杨富荣介绍桑蚕丝绫衣
“大家再凑近看看这件桑蚕丝绫衣,125厘米长的料子上写了4.5万字,字细得像针尖,却一笔一画不含糊,这可是咱们河东独有的宝贝!”“双节”期间,在新绛县泽掌镇北苏村富荣文化园内,54岁的杨富荣围着展柜里的稀世藏品,给一群研学的学生讲解,游客们也纷纷凑上前,听得格外入神。
刚被运城市关工委定为教育基地的富荣文化园内,游客与研学团队络绎不绝,50亩的园子里,10万个老物件静静“诉说”着河东故事,而杨富荣,就是这些故事最执着的“传声人”。
桑蚕丝绫衣细节
少年启收藏 初心守根魂
“12岁那年,我用家里的粮食换了枚伟人像章,攥在手里舍不得放下,那时候就觉得这些带着时代印记的东西,得好好留着。”杨富荣回忆起收藏初心,眼里满是光亮。这份藏在心底的“情怀”,一守就是几十年。
步入社会挣钱后,杨富荣的收藏视野渐渐聚焦家乡——他开始骑着车走村串户,从古绛州七十二行的老物件、革命战争遗存,再到绛州大堂、运城各县的特色物品,算盘、灯笼、花轿、商号票据、官帽盒……每一件都被他小心翼翼擦拭、分类收纳。“一开始没想太多,就怕这些老东西丢了、坏了,咱河东的文化根就少了一块。”杨富荣说,他从没想过变卖藏品,只把它们当作“心头宝”,不知不觉间,藏品数量竟突破了10万件。
木质工具箱
当堆积如山的老物件摆满自家院落,杨富荣的想法悄然转变:“光自己藏着没用,得让更多人看见,让河东文化真正传下去。”于是,他在新绛县泽掌镇北苏村,建起了占地50亩的富荣文化园,让这些沉睡的老物件,有了一个温暖“新家”,也让河东文化有了一个鲜活的展示窗口。如今,这里刚被运城市关工委定为教育基地,每天都热闹非凡。
长廊穿古今 珍宝诉过往
走进富荣文化园,“再走绛州”文化长廊便率先映入眼帘,仿佛一条时空隧道,瞬间将游客拉回旧时的绛州。长廊东侧,摆满了古绛州七十二行的老物件:茶庄的茶盒、商号的票据、糕点铺的木模、度量衡板块的老秤……每一件都带着烟火气,诉说着旧时绛州人的生活百态;西侧墙上,手绘的城市布局图清晰呈现从明代到民国的绛州城风貌,旁边还标注着古绛州十大景区,游客驻足观看,不时轻声讨论:“原来以前绛州城是这样的!”
研学体验场地
穿过文化长廊,30多个主题展馆分布在三层主楼中,每个展馆都内容丰富、特色鲜明。书箱、书架组成的展区,让人联想到旧时文人求学、亲友往来的温情场景;纺织品生活展区内,铜手炉、各式传统织品错落摆放,尽显老辈人的生活智慧;毕业证特展里,从手写文凭到油墨印刷证书,纸张虽有些泛黄,校名、签章却依旧清晰,见证着不同时代的教育印记;墙上手绘的“绛州拾金不昧碑”故事,更是让不少游客停下脚步,细细品读其中的美德传承。
值得一提的是文化园内的30多个展馆,各有“镇馆之宝”,其中50件文物堪称稀世珍宝。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块桑蚕丝绫衣。长125厘米、高45厘米的绫衣上,毛笔密密麻麻写了4.5万字,字迹细小却清晰,创下了现存古籍微书的纪录。“这么小的字,在蚕丝上写出来,太不容易了,这不仅是件文物,更是咱古人智慧的见证!”来自中心城区的游客王女士,对着绫衣连连惊叹,手里的相机不停拍摄,想把这份“震撼”分享给家人。
住宿布置
“大家看这张商号票据,上面的印章还清晰可见,这是旧时绛州商业繁荣的证明……”人群中,杨富荣忙着为游客讲解,声音略带沙哑却充满热情,每一件藏品的来历、背后的故事,他都烂熟于心,游客们围在他身边,听得津津有味,不时提出疑问,他都一一耐心解答。
研学悟文化 食宿品温情
富荣文化园不仅是游客了解河东文化的好去处,更是学生研学的“宝藏之地”。园内专门设置的农工文化板块,可以让学生们亲手触摸老农具、老手艺工具,直观了解旧时农耕生活和手工业发展;军训体验板块里,模拟射击场、攀爬设施一应俱全,学生们穿上迷彩服,在教官的专业指导下练习射击、攀爬,既锻炼了体能,又培养了坚毅的品格。
游客参观
“以前在课本里学河东文化,总觉得抽象,今天来这里,看到了真实的老物件,还体验了军训,特别有意义!”来自新绛的学生李浩然,刚结束攀爬体验,脸上满是汗水,却笑容灿烂,“我知道了咱绛州以前有多厉害,以后要好好了解家乡历史,做河东文化的小小传承人。”同行的班主任张老师也表示:“这样的研学活动太实用了,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文化、增长见识,比单纯讲课效果好太多,以后会常带学生来。”
考虑到游客和研学团队的需求,文化园还精心配备了27个住宿房间,装修风格从20世纪60年代延续到80年代,木质家具、旧时代海报搭配独立卫生间,既保留了复古韵味,又兼顾了居住的舒适性,让人们在住宿中感悟时代变迁。参观结束后,可容纳上千人的餐厅里,各色河东风味美食早已备好,油糕、炒凉粉、绛州臊子面、鸡蛋旋子……色香味俱全,游客们品尝着特色味道,畅谈着园内见闻,格外惬意。
“让藏品‘活起来’,把故事讲给更多人听,让后人铭记绛州和河东的文化历史,这就是我这辈子最想做的事。”杨富荣说,未来他还会继续收集河东老物件,丰富文化园的展品,让这片50亩的土地,成为河东文化传承的“永久阵地”。
记者 李婉玉 荆毅萍 赵泽艳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