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新闻>

搭建“连心桥” 共绘“同心圆”

——市政协开展“加强运台青年文化交流,增进两岸文化认同”专题协商议政

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10-15

海峡两岸同宗同源,中华文化始终是维系两岸关系的深厚根基,更是实现祖国统一的重要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两岸青年好,两岸未来才会好。两岸青年要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共创中华民族绵长福祉,续写中华民族历史新辉煌”。这一重要论述,为加强两岸青年文化交流,增进两岸文化认同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今年3月起,按照年度协商计划,市政协紧紧围绕“加强运台青年文化交流,增进两岸文化认同”这一主题,坚持以理论为指导、以调研为基础、以协商为纽带,持续深入开展对口协商工作,努力为促进运台青年心灵契合、深化文化认同凝聚共识。

扎实调研,筑牢协商根基

思想指引行为,旗帜引领方向。市政协调研组坚持理论先行、调研为基、协同发力,通过系统研学中央对台方针政策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岸青年交流的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确保各项工作始终围绕“增强文化认同、促进心灵契合”这一核心展开,推动协商工作不断走向深入、取得实效。

文化认同,源于历史的回响,也来自现实的交融。青年交流,不仅是搭建一座跨越海峡的“沟通桥”,更是实现文化与情感深度融合的关键路径。为此,市政协调研组深入一线开展系统调研,全面把握运台青年文化交流的现状与需求。

从解州关帝祖庙到万荣后土祠,从永乐宫到非遗工坊,调研组的足迹遍布我市多个省级海峡两岸对台交流基地;问卷、函调、实地走访、跨区域学习……调研组通过多元途径,广泛收集第一手资料,进行系统梳理和比对分析。回收的185份有效问卷,是在运台湾青年、本地青年、相关部门及机构的真诚回应与积极参与。

调研组了解到,解州关帝祖庙通过文化、信俗、产业“三维联动”,积极推动文化认同:策划“探寻根祖文化”台湾青少年运城行、“关公文化与中华文明”线上研讨会、“品游山西 寻根问祖”夏令营等活动,引导台湾青年在历史遗迹与精神传承中寻找文化根源;以“关公信俗”为IP,举办关帝诞辰祭祀、朝圣大典等仪式,邀请台湾青年深度参与,在共同信俗中凝聚民族认同;设立“运台关公文化联合创客空间”,运用VR技术重现“桃园结义”等历史场景,建设“两岸青年融合社区”,持续优化台湾青年创业生态。

万荣后土祠则持续举办“海峡两岸后土文化交流活动”,巧妙结合中国农民丰收节等平台,广泛吸引台胞参与,深化对中华农耕文明与根祖文化的认同。

调研结束后,市政协调研组认为,我市依托关公文化、根祖文化等丰富资源,形成了具有运城特色的对台青年交流模式。

此外,调研组专程赴长治、晋城、临汾等地考察,虚心学习兄弟地市的先进经验,从体育交流、文化研学到平台共建,广泛吸收“他山之石”,为提升我市对台青年交流质量积累经验、集聚智慧。

与此同时,市政协积极联系市委统战部、市台港澳办等部门,共同设计问卷、共享信息,并组织召开多场座谈会,广泛听取来自职能部门、高校、文化机构以及台湾青年和本地青年代表的意见建议,推动交流工作向纵深发展。

系统把脉,明晰优化方向

在扎实调研的基础上,市政协调研组系统总结了当前运台青年文化交流取得的积极成效,也清醒认识到现实中存在的短板与挑战。

市政协调研组认为,尽管我市已形成特色交流模式,但仍存在一些深层次问题。比如,部分区域受地理位置、产业关联度等因素限制,对台青年吸引力较弱,联络渠道也相对狭窄。

交流“深度”也有待加强。市政协调研组指出,现有活动多停留在参观、观摩层面,缺乏能让青年深度参与、共创价值的项目,难以真正引发运台青年的思想碰撞和情感交融,文化认同的内生动力尚未完全激发。

此外,长效机制仍不健全。“多数交流呈‘项目化’‘阶段性’特点,缺乏常态化、制度化的顶层设计和持续资源投入,影响交流的连贯性与品牌效应的积累。”市政协调研组表示。

与此同时,资源整合与创新表达能力也需加强。如何对丰富的文化资源进行现代转化与创新传播?如何借助科技、文创、产业等新载体增强运台青年吸引力和体验感?如何进一步优化跨部门协同机制?这一系列创新性问题值得深入思考。

……

一次次座谈、一场场调研,既是对当前工作的扎实推进,也饱含着对未来发展的深切期待。市政协调研组将收集的意见建议进行系统梳理、汇总整理,并详细记录在册。这些来自一线的真实声音,将成为下一步优化运台青年文化交流工作的重要参考。

务实建言,推动双向奔赴

随着协商不断深入,一系列务实可行的对策建议逐渐明晰。市政协聚焦强化认同、创新机制等,提出多项具体举措,为推动运台青年文化交流迈向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注入新动力。

“强化顶层设计与机制保障是深化交流的根基。”市政协调研组认为,应完善高位协调机制,加强统筹规划、政策协同和资源整合,建立“运台青年文化交流联席会议制度”,并制定《运台青年文化交流中长期发展规划》。同时,拓宽资金渠道,构建多元投入体系,设立市级专项引导资金,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探索“政府购买服务+公益支持+市场运作”模式,保障品牌项目可持续运行。此外,应健全考核评估体系,将交流工作成效纳入相关部门年度考核。

在深耕文化内涵与创新表达方面,市政协调研组指出,要进一步提升交流的深度与活力。可通过实施“文化基因”解码工程,系统梳理关公忠义文化、后土根祖文化等本土资源的当代价值与表达方式,开发面向青年的“运城文化密码”读本及数字化产品。同时,打造沉浸式文化共创项目,推广“文化IP共创”模式,灵活运用短视频等青年喜闻乐见的形式,活化传统文化体验。还应搭建思想对话平台,定期举办“河东青年文化论坛”,设立“两岸青年观察员”机制,鼓励运台青年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当代青年责任等议题,进行深度研讨与观点碰撞。

运台青年文化交流,离不开平台载体的有力支撑。市政协调研组建议,拓展平台网络与推动产业协同,促进常态融合。一方面,建设线上线下融合平台,升级实体交流基地,打造“云上河东”数字平台,提供课程、活动、资讯和社区互动服务。另一方面,深化文旅教产融合,推出一批精品研学线路;推动本地高校与台湾院校开展合作交流;设立“台青文创孵化器”,共同开发具有文化符号的市场化产品。此外,积极培育青年社团,支持成立“运台青年文化促进会”等社会组织,常态化开展小型化、兴趣化交流活动,构建自下而上的交流生态。

文化育人,润物无声。运台青年文化交流,核心是心灵沟通,根基是文化认同。市政协调研组提出,要优化环境与服务供给,增强台湾青年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应营造暖心服务环境,完善在运台湾青年“一站式”服务窗口,编发《运城台青发展服务指南》,为其提供全方位的精准支持。同时,讲好感人交流故事,通过主流媒体和社交媒体设立“两岸同心·青春同行”专题,持续宣传交流成果、合作项目及人物故事,营造良好社会氛围。还要强化亲情乡情联结,深化与在台山西籍同胞后代的联系,并且通过“家乡文化体验周”等活动,增强情感认同。

一条条务实建议,既着眼长远规划,也关注细节服务,旨在让运台青年文化交流真正实现“双向奔赴、常态融合”。

市政协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聚焦“加强运台青年文化交流,增进两岸文化认同”这一主题,推动协商成果落地转化,以更富创意的载体、更可持续的机制、更为暖心的服务,促进运台青年在共同弘扬中华文化的进程中双向奔赴、携手同行。

(本报记者 曹欣怡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