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新闻>

科技赋新能 机改显身手

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10-14

连日的阴雨天气,给运城各地秋收工作带来不小挑战。为确保秋粮颗粒归仓,各地积极行动、巧用科技,以“无人机+农机改造”等多种创新手段破解田间转运和收割难题,在希望的田野上奏响“科技助农”的丰收乐章。

10月9日,在平陆县张店镇张店村的田间地头,无人机往来穿梭,承担起玉米吊装任务。受连阴雨影响,田间积水严重,传统转运机械难以进入,成熟玉米面临霉变风险。当地村民充分利用无人机灵活机动、精准高效的优势,将玉米粒直接从地头吊运至运输车辆,实现“空中转运”。据介绍,一架无人机单日可完成近25亩地的吊装作业,为粮食顺利入仓开辟了新途径。

在盐湖区的秋收战场上,科技同样成为破解“湿地收粮难”的关键。为提升作业效率、保障秋粮应收尽收,当地迅速响应省农业农村厅“抢收抢种保丰收”的号召,依托农机技术改造与科学调度,让农机在泥泞地上“跑得稳、收得快”。

10月10日,在上郭乡上邵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农技人员正忙着为收割机进行“履带式改造”——拆下原有轮胎,换上全地形橡胶履带,并反复调试,确保机器能在积水泥地中平稳作业。“我们想尽一切办法让机器能进地作业,保证秋粮应收尽收。”该合作社负责人李国强说。

与此同时,在中农福农机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另一场“双胎加固”的技术改造也在紧张推进。针对阴雨天气导致“收割机下地就陷”的问题,技术人员在原有轮胎外侧精准加装特制外胎,使轮胎接地宽度由40厘米增至70厘米,大幅降低了陷车风险。改装后的收割机重新驶入泥泞田间,行驶平稳顺畅,作业效率显著提升。该联合社社长徐福运介绍:“我们以割台为标准加宽轮胎,地软也不陷车,现在合作社80%的机具都完成了改造。”

面对秋季降雨频繁的形势,盐湖区通过农机技术改造、应急统筹调度和合作社联动服务,成功破解潮湿地块收割难题。目前,全区农机应急服务体系持续完善,农机合作社正成为“三秋”生产的主力军。

从平陆的“无人机吊装”到盐湖的“农机穿新鞋”,科技正成为秋收战场上的“硬核力量”。运城各地将继续强化农机装备调度和技术创新,提升应急抢收能力,确保秋粮丰产丰收、颗粒归仓。

 记者 刘凯华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